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预习
班级:姓名: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
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
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
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
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

)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

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野。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
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
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
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典例分析】
[例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
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试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这看法吗?
[例2](2008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
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试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
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必备知识】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
诗予以分析。

二、答题要领
1、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
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
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
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
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
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陷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
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又失公允的。

三、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