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岗深基坑技术交底
建设规模:建筑面积99721.32㎡
二、施工程序
1.技术交底
深基坑开挖施工前,项目部技术人员和安全人员须向全体操作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应与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统一,交底的重点是围护结构施工、降水排水措施、开挖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交底人和全体被交底人员在交底文件上签字确认。
2.交底内容
2)地下室顶板土方填筑:采用小型拖拉机运至地下室顶板上,采用小挖机铺摊,夯实。
3.2土方回填控制
1)土方回填施工前先将基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并经隐蔽检验合格后方可回填。
2)现场挖出的淤泥、粉砂、杂填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腐质土不能用于回填土施工。
3)顶板每段做完防水后回填,切勿长期爆晒引起结构温差裂缝。
6)如地面出现裂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及时灌浆修补,防止地表水渗入。
7)若围护桩间出现渗水,应马上压力注浆止水,再挂网抹浆加固。
8)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三、质量控制措施及要求
1.填筑前,首先对回填段进行地形、剖面的测量复核,并把测量资料报送工程师复检。其次对测量后的基槽进行基础面的清理,然后报工程师进行回填前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
2.土方填筑时,对填筑段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填筑中进行监督并密切配合工程师监督人员的工作。
3.在堆土料场,不定期对土料的含水量进行检查,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土料必须翻晒,待其含水量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回填。
5.土方开挖与外运过程中,应做好地下管线、道路以及监测点的保护措施,在各醒目位置做好标志牌,施工过程中有项目部专人进行督促。
五、基坑监测
一、专业监测
1、专业监测的目的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开挖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测对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现场监测,才能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地下室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作用。
一、基坑安全监测
本围护工程开挖面积均较大,基坑周围有建筑物要保护,因此除进行安全可靠的围护体系设计、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外,尚应进行现场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
本工程基坑开挖过程须进行动态管理,加强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包括:基坑周边道路、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沉降、土体应力,以及坑内外地下水位等。整个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过程应定人定期进行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业主和设计人员,以便协商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10.基坑侧壁渗漏情况,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巡视一次,对基坑侧壁四周的渗漏点作立面展开图进行标注,发现新渗漏情况及渗漏变化加剧情况,及时汇报,并通知设计、监理、业主进行分析,采取措施进行封堵。
六、应急预案
一、目的
保证在紧急情况发生时 ,能迅速调动一切可用资源 ,抢救伤员和财产,防止事态扩大,以期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4建筑物沉降警戒值:同有关各方协商后确定。
4.5当监测值超过警戒值时,应增加监测频率并及时通知有关各方。
二、施工单位日常监测内容
1.塔吊垂直度和基础沉降。
2.基坑周边的地面沉降、压顶梁顶沉降。
3.基坑周边及侧壁的裂缝观测。
4.基坑侧壁渗漏观测。
5.支撑外观结构的观测
6.基坑内塔吊均测量垂直度和基础沉降,垂直度偏差大于1/1000、基础沉降差超过10mm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进行分析并纠偏后再行使用。
3.土方施工要点
土方开挖时拟机械与人工相配合。基底300mm处及集水井局部深处应用人工挖土,挖土时应注意对称、分批,严禁局部一次到底。要注意标高,防止超挖。
挖土次序严格遵循“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进行分区开挖。土方开挖至坑定标高后,应及时浇筑垫层。浇筑后方可进行相邻区块的开挖。
(3)伤员营救组:
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安全地带。
(4)物资抢救组:
抢运可以转移的场区内物资;转移可能引起新危险源的物品到安全地带。
(5)消防灭火组:
启动场区内的消防灭火装置和器材进行初期的消防灭火自救工作;协助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灭火的辅助工作。
(6)保卫疏导组:
对场区内外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和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的工作;疏散场区内外的居民撤出危险地带。
4.在工程师检查后对不合格的回填土,彻底按工程师的指示进行返工、修理和补强。
5.土方填筑完工后,首先对工程全部填筑部位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工程师进行验收。
四、本工程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
1.本工程考虑到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周边道路和已有建筑物的保护,对基坑开挖采取支护措施。基坑采用锚拉式排桩及土钉墙的支护措施。
二、应急抢险措施
现场配备一定数量的砂包、钢管、水泥、水泵、注浆设备等抢险物资。在突发事故产生时,除马上通知各有关单位外,现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整个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如:
1)在开挖至淤泥质土层顶标高以下后,基坑内保证有一台挖掘机可以随时调用,如发现开挖后坡顶位移呈增大趋势且不收敛,立即用挖掘机向坡脚回填反压,待位移稳定后再采取加固措施。
土方开挖时要严格按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进行,严禁扰民及影响市容的现象发生。大门口要设置洗车池,运土车辆出门前必须进行清理。同时派人对周边道路进行及时清扫,将施工时意外散落在地面的污物清理干净。
2.3土方回填施工及技术措施
1.施工部署
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量较大,深度较深,所以土方的回填是一个重点。土方的回填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回填土的含水率和干密度等指标,分层回填,夯实。回填前应清理坑底的杂物和积水。
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位移速率过大超过报警值,则应放慢开挖速度或调整挖土顺序,同时对相应部位土钉进行加强,坡脚增设松木桩或钢板桩。
3)基坑局部填土较厚处,根据地下水实际情况设置泄水孔排水。
4)发现土体位移过大,应马上停止挖土,现场根据需要采取回填土等措施,同时加密监测频率。
5)开挖至基坑底后。若坑底土位移过大或隆起过大,则应调整挖土顺序,如采用跳挖的方式开挖承台,分块开挖,同时加紧铺设垫层,垫层中可适当配筋,同时采用砂包反压。
2.2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原则上应分区分段对称进行,挖土次序严格遵循“分层开挖,先撑后挖”及“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进行分区开挖。
2.开挖须尽量避开雨天,配备足够的水泵等机具设备及相应材料,及时开挖及时砌筑砖胎膜,确保基坑稳定安全。由于土方开挖较深,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需要设置出土坡道,坡道两侧做好围护工作。
三、可能发生的事故
土方坍塌事故、高处坠物、坠落伤人、机械伤人、夏天高温中暑昏倒事故、触电事故、火灾等。
四、应急机构的组成、责任和分工
应急指挥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技术负责人
组员: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
1.责任分工
(1)应急组长:
负责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和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机构进行联络;直接监察应急人员的行动;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应急反应组织;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7.沿基坑周边道路沉降观测点每隔20米设置一个。
8.自行监测的内容,每天观测一次,由测量员对每天测得的数据进行书面记录,每周汇总一次,形成沉降或位移曲线图,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参考。如遇数据变化较快,每天观测两次,项目部根据数据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安全。
9.基坑周边及侧壁裂缝观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巡视一次,发现裂缝并迅速开展的及时汇报,并通知设计、监理、业主进行分析,采取措施进行加固。
二、组织措施
1.建立应急方案并组织实施。
2.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及时传递信息,并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
3.由项目副经理在分管的工作范围内,保证应急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并负责建立公司、项目部之间的通讯网络。
4.工地保证交通车辆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5.工地、生活区负责人在自己的分管范围内,保证应急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
技术交底记录表
编号:
工程名称
城关区东岗镇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
所属公司
九建集团直属公司
分部分项
工程名称
地基与基础工程
规模及类型
超大规模
深基坑工程
交底内容
土方开挖、支护及降水技术交底
交底日期
年 月 日
交底
内容
内容:
一、工程基本概况
工程名称:城关区东岗镇村城中村改造安置项目(二标段)
建设地点: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村
(7)抢险物资供应组:
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提供和检查抢险人员的装备和安全配备;及时提供后续的抢险物资。
(8)后勤供给组:
迅速组织后勤必须供给的物品;及时输送后勤供给物品到抢险人员手中。
(9)现场临时医疗组:
对受伤人员作简易的抢救和包扎工作;及时转移重伤人员到医疗机构就医。
七、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技术措施
开挖时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基坑应清理干净,无积水。坑内采用明沟、集水井方式排水。
土方必须按围护施工要求进行开挖,不能超挖,以避免产生基坑壁坍塌事故。人工开挖至基底立即穿插桩基检测、铺设垫层、施工底板等施工,以免基坑暴露时间过长。
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组织进行验槽,做好记录。若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院会同勘察院及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2.1降水排水措施
基坑降排水采用明排水结合简易自流深井降水
1、对于地表水及空隙潜水,在地表及放坡平台上设置贯通的地面排水沟(400mm×500mm砖砌排水沟),沿排水沟间隔30m设置800mm×600mm×600mm集水井,将地下水集中后,排入下水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