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脊髓损伤的康复
L1
L2 髋屈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T12~L2中点 L2为股前中点处 大腿前方中点 股骨内髁 内踝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骶段:
节段 以运动为准(3级以上肌力) S1 踝跖屈肌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
S2 S3 S4~5
以感觉为准 足跟外侧
• L1~L3 :在轮椅上能独立,用AFO加手杖 可进行功能性步行
• L4以下:用高帮鞋加手杖可进行功能性步 行或能独立步行
残损水平评定
• 运动指数评分 • 痉挛的评定——采用改良A量表等 • 感觉功能评定——感觉指数评分
活动能力水平
• 改良B指数 • FIM量表 • 四肢瘫功能(QIF)评定 • 脊髓独立测量量表(SCIM)
脊髓损伤的康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康复科 徐光青
康复的意义
• 脊髓损伤是不可逆的,临床治疗不能完 全恢复功能,而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残 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 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 心理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达到自理,使 患者得以回归家庭和社会。
病因
• 国外:
– 交通事故 – 运动损伤 – 工伤
• 我国:
– 高处坠落 – 交通事故
– 体育损伤
按脊髓损伤病理分类
• 原发性脊髓损伤
– 脊髓震荡 – 脊髓休克 – 脊髓挫裂伤 – 脊髓压迫 – 脊髓断裂
• 继发性脊髓损伤
– 脊柱不稳→二次 损伤
– 脊髓缺血
– 炎症、水肿或代 谢紊乱等
按损伤程度分类
• 完全性损伤
– 运动完全丧失 – 感觉完全丧失
康复治疗基本原则
(1) 预防和正确的急救运送 (2) 早期治疗
尽早解除脊髓损伤因素,防止继发性脊 髓损伤,使脊髓损伤本身的病理进程,不 是进行性加重,而是有可能逐渐恢复。伤 后6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时期。
• Motor conduction time (MCT) / Latency (LA)
– 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 – Periphe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PMCT)
CMCT = MCT – PMCT (LA – PLA)
1992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1993国际截瘫学会)
• A.完全损伤:S4~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 B.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5保留感觉功
能,但无运动功能
• C.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保留运动功能,但 其关键肌的肌力<Ⅲ级
• D.不完全损伤:损伤水平以下保留运动功能,其
关键肌的肌力≧Ⅲ级
– 括约肌功能完 全丧失
• 不完全性损伤
– 脊髓中央损伤 – 脊髓前部损伤 – 半侧脊髓损伤 – 脊髓后部损伤
按解剖分类
• 脊髓灰质损伤----周围性瘫痪 • 脊髓柱损伤----中枢性瘫痪
按损伤平面分类:
• 高颈位:C1~4 • 颈膨大:C5~T2 • 胸段:T3~12 • 腰膨大:L1~S2 • 圆锥:S3~5
以感觉为准
肘窝尺侧
腋窝顶部
第3肋间隙 第4肋间隙(乳线) 第5肋间隙(T4~T6中点) 剑突水平(第6肋间) 第7肋间隙(T6~T8中点) 第8肋间隙(T6~T10中点) 第9肋间隙(T8~T10中点) 脐水平(第10肋间) 第11肋间隙(T10~T12间) 腹股沟韧带中点
腰段:
节段 以运动为准(3级以上Fra bibliotek力) 以感觉为准
• C6:上肢功能大部分存在-可以独立进食、穿 衣等;可使用加大摩擦力的手轮圈驱动轮椅; 可独立完成某些转移动作。
功能恢复预测-胸腰段
• C7~T2:可以独立使用轮椅;可独立完成 转移及处理大小便。但步行可能性较少
• T3~12 :在轮椅上能独立,用KAFO/RGO 加双拐可进行治疗性步行,但能耗很大。
SCI功能评价流程
明确是否SCI SCI水平的评价 SCI程度的评价 SCI功能预后的评价
临床表现
• 局部表现
– 疼痛 – 压痛 – 畸形
• 神经系统表现
– 感觉障碍 – 运动功能障碍 – 脊髓反射功能障碍 – 括约肌功能障碍
注意截瘫水平与骨折脱位等损伤水平是否一致
SCI功能评价流程
明确是否SCI SCI水平的评价 SCI程度的评价 SCI功能预后的评价
腘窝中点 坐骨结节 肛周
SCI功能评价流程
明确是否SCI SCI水平的评价 SCI程度的评价 SCI功能预后的评价
以最低骶节有无残留功能为准
• 完全性:S4~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 • 不完全性:S4~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
参考体征--损伤水平以下部分保留带的范围 • 完全性:部分保留带的范围≤3各节段 • 不完全性:部分保留带的范围>3各节段
脊髓解剖
脊髓与椎体的相互关系---解剖平面: • 在颈髓:比相应脊椎高1个椎体 • 在上胸髓:比相应脊椎高2个椎体 • 在下胸髓:比相应脊椎高3个椎体 • 在腰髓:位于T10~12椎体处 • 在骶髓:位于T12、L1椎体处 • 马尾:位于L2椎体以下
颈段:
节段 以运动为准(3级以上肌力) 以感觉为准
TMS
SCI功能评价流程
明确是否SCI SCI水平的评价 SCI程度的评价 SCI功能预后的评价 (如果是完全损伤)
功能恢复预测-颈段
• C1~3 :不能行走,在轮椅上需完全依赖 • C4:不能行走,在轮椅上可以口控、气控或颏
控电动轮椅和环境系统。
• C5:上肢功能小部分存在-可用辅助具进食和 部分修饰活动;用手操纵电动轮椅;他人协助 下,进行床与轮椅间转移。
C2
枕骨粗隆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部顶部
C5 肘屈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肘窝桡侧
C6 腕伸肌(桡侧腕伸长、短肌)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肘伸肌(肱三头肌)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中指末节指深屈肌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胸段:
节段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以运动为准(3级以上肌力) 小指外展肌
• E.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何时判断是否完全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和脊髓休克鉴别)
• 脊髓休克期约4~6周,脊髓反射出 现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 脊髓休克期,部分患者肛周反射存 在。
脊髓反射类型
• 提睾反射 • 肛周反射 • 球海绵体反射 • 跖反射 • 三短反射
Integrity of corticospinal 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