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作者:袁国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
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
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
1.内容、主题比较
《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
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
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
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
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
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
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
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哈姆莱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腐恶势力的冲突
《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艺术结晶。
哈姆莱特具有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的思想特征:出身于高贵的丹麦王室,却不养尊处优,远赴德国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身处社会的最高层,却不高高在上;置身腐恶的社会现实,却出污泥而不染,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克劳狄斯统治下的丹麦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世界。
从国王到大小官吏,自私自利,生活腐化,丧失原则。
整个社会邪恶气焰嚣张,正义销声匿迹,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