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Jou rna l of Q iqihar Unive rsity(Phi&S oc Sc i) November 2008 [收稿日期]56 [作者简介]孟菲(),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中西古典悲剧任务的塑造异同———《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之比较孟 菲(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关键词]窦娥;哈姆雷特;悲剧[摘 要]本文以《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为例,从窦娥与哈姆雷特对各自的道德观念的坚持,性格发展同构,命运观的不同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异同及其成因。
[中图分类号]I 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8)06-0080-02The S i m il a r it ies &D ifferences of the C la ssica l Tra ged ies in C h i n a &W estern C oun tr ies———C o m pa r ison between D ou E Yua n and H am le tM EN G Fe i(School of Fore i gn Language s,Qiqiha r University,Q iqihar 161006,China) Key wor ds:Dou E;Ham le t ;tragedy Abstra c t:Taking D ou EYuan and H am let for examp le,f r o m their persistence t o ethic s,t he sa m e structure of t heir charac ter dev e l 2o p ing and t heir different idea s about fa te,t his pape r expl o re about the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 wo cha racters and causes . 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大多是有德的弱者,善良柔弱是我国古典悲剧人物的鲜明特征。
《窦峨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峨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窦娥也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例证。
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有“力”的强者。
《哈姆雷特》就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
可以说,这两者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因而,针对这两个悲剧人物塑造特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较好的把握中西古典悲剧人物塑造的异同。
一、对各自道德观念的坚持《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做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继而守寡。
她出身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家庭,从小受的是正统伦理道德教育,成为三从四德的虔诚的信奉者。
她的人生信条,一是贞节,二是孝顺。
《哈姆雷特》中主要人物哈姆雷特,作为唯一的王子殿下,在宫廷中无忧无虑的长大,尽享荣华富贵,受到最好的教育。
在他心目中,父王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热爱生活,对自己的人生前程充满信心。
他以父王为楷模修炼自己,准备继承父业,治国安邦。
虽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各自的境遇不同,窦娥和哈姆雷特持有的道德理念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深信自己的信念,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实践它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相同的。
二、性格发展同构所谓性格,是指由人物对待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同种心理平和状态窦娥与哈姆雷特,一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寡妇,一个是处于社会最上层的宫廷王子,他们在剧中起点或预设性格,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然而透过这种表层的两极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深层次的相通,即两者都处于一种心理平和状态,而这种状态源于人物自身道德信念的和谐。
窦娥的心理平和状态表现在她对自己苦难的态度。
她哀叹自己的苦难命运继而用封建礼教和佛教业抱轮回观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道德上的自我相容和封闭。
为亡夫守节,为婆母尽孝,以此苦修来世,就是窦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设计的道路。
自我相容的道德意识的支撑和生活目标的明确,使她面对愁苦,心理上处于平和状态。
同样,道德观念上的自我和谐与生活目标的明确,也是处于生活另一极“快乐王子”哈姆雷特之性格处于平和状态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心理平和状态并不是毫无冲突的绝对平和状态,而是指人的心理结构中具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冲突不至于激化,使平和状态得以维持。
显然,窦娥2008-0-01981-与哈姆雷特借以维持其心理平和状态的基础都是我们上文所述的道德观念系统。
他们都是由此出发而走向毁灭之路的。
(二)平和心理状态的打破导致窦娥激烈的心理冲突原因,不是张驴儿父子的蛮横逼婚,而是婆母的改嫁。
窦娥坚持的贞洁观,使她很难容忍婆母在“节烈之路”上退却。
她对婆母的行为感到极度失望,并且平生第一次面对贞洁与孝顺的对立问题。
无独有偶,莎士比亚笔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其心理平和状态的打破,也首先来自现实对他心目中观念的冲击。
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亡和叔父的继位,对他继承父业的志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感到极度的困惑和难以理解。
如果说“贞节”观对于他们的冲击是打破他们心理平和状态的起因,而进一步把他们推向矛盾冲突顶峰的则是对国家制度信念的崩溃。
在窦娥的道德观念的系统中,对官府衙门及所代表的制度的信赖或迷信,是与节孝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规范窦娥行为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信官府能够为民做主,这是窦娥能够坚决反抗张驴儿之流无赖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官府的不讲公理,而后轻率的死刑判决,使得窦娥的心理冲突达到了顶点。
而对于唯一的王子殿下,准备继承父业的哈姆雷特来说,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是维持其心理平和状态的道德系统的主要支柱。
当其亡父的鬼魂向他揭露了他的叔父弑君篡位的罪行,当他看到他以往所依赖和热爱的父王统治下的国度,竟能让这样的罪人顺利登上王位,而且取得宫廷的“一致拥护”,使他发出震动了多少代人的著名呼喊:“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道德观念系统在心理重心和辅助因素上的不同,窦娥与哈姆雷特所经历的两种类同的心理冲突,在结构上呈现为一种交叉对应关系。
(三)新的心理平和状态这里所谓心理冲突状态的结束,自然不是向早先的心理平和状态的回复。
这是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是在满腔悲愤中达到的心理平衡。
在这种状态中,没有了那种内心斗争的自我煎熬,而只有走向自己道德观念祭坛的悲壮。
在即将行刑之前,窦娥慷慨激昂,发下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三桩“无头愿”,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哈姆雷特最终证实了叔父的罪行,而后铲除奸王,“重整乾坤”,成为哈姆雷特坚定不移的目标。
虽然他未能事先识破国王借刀杀人的诡计,但在身中毒剑的情况下终于亲手杀死奸王,并在临终前推举了新的国王,冷静的要求朋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昭告后人。
我们所谓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戏剧典型的性格发展之同构,就是指上述讨论所展示的发展阶段上的大尺度同构。
窦娥和哈姆雷特,都是从既有道德观念系统出发,经过在现实冲击面前的激烈心理冲突,最后仍为维护原有的道德观念走向毁灭。
三、命运观的不同虽然窦娥与哈姆雷特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在他们之间也不乏存在着相异之处。
促使窦娥对贞节观与孝亲观的坚持,对命运的一再顺从,以至最后的抗争的动力是什么?促使哈姆雷特同其叔父抗争的动力又是什么?显然,他们的动力是不同的,他们的差距根源于两者不同的文化背景。
进一步说,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命运观在此起了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许多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实为天命观。
它可以追溯至殷周时期,而后被儒家发展。
儒家的命运观以一言概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在这种天命观的影响下,在《窦娥冤》剧情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中国下层社会的普通妇女,对自己的身世的凄凉有悲叹,但更多的是对注定命运无争的接受。
即使最后她身首分离,她的“节”、“孝”思想与善良品质也是贯穿始终的。
西方悲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起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悲剧的发展与成熟是深受古希腊命运观的影响的。
莎士比亚从塞内加那里接受的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观,使他的悲剧始终可见古希腊命运观的影子。
《哈姆雷特》剧初,鬼魂的神秘出现与其不可违背的命令,使我们看到一种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神秘力量。
但《哈姆雷特》更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及自由意志在和宿命抗争中显示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命运阴影笼罩下,哈姆雷特不管命运如何,他都坚定的走向自己该干的事。
及至死亡迅速降临之时,生命的光芒倏然出现,生存的意义得以全部展现,使观众在敬畏之后,心中扬起了明亮的生命之歌。
由此可见,窦娥的命运观使她缺乏对命运、人生中悲剧性因素的深切认识,从而减弱了自觉、主动的抗争意识,同时与这种命运观相伴而生的对伦理道德的注重赋予她超强的伦理人格;而在哈姆雷特的命运观中更多体现了矛盾冲突,把人与命运完全对立,并肯定了个体意志与个体尊严,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去争斗。
四、结论作为中西古典悲剧典型作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它们在中西悲剧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古典悲剧的认识,找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别以及引起差别的原因,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古典文化;也可以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反思中国戏剧创作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姚一苇.元杂剧中之悲剧观初探.夏写时,陆润棠.比较戏剧论文集[C].天津:天津出版社,1988.[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3]黎林命运观成就中西悲剧精神差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从丛.相应生辉的悲剧性格塑造———《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比较研究新探[J].国外文学1997(3).[5]王志武.关于《窦娥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2002(4).[6]陈家桢窦娥悲剧成因新论[]求索()(责任编辑 翟文奇)18 6期中西古典悲剧任务的塑造异同.J.2002..J.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