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学游戏化(许卓娅教授)

音乐教学游戏化(许卓娅教授)




调整教师的提示(时间、方式、近日和退出)
调整观察、操作的空间状态(秧田-镜面;圆圈;行列)
关键词:循序渐进;具体问题具体对策-- 做“更加有效”版本的设计
挑战与成功-永远是 激动人心的
人生追求!!!
音乐教学游戏化
与 幼儿学习品质 人格品质培养
南京师大教科院
许卓娅
一、游戏性质与学习品质



快乐-幸福 兴趣-自主性 好奇心好胜心 玩中学 有目标 有规则 有情景有材料有玩伴

快乐-幸福 兴趣-自主性 好奇心好胜心 学中玩 目标意识 专注力、坚持性 独立性创造性 思维和反思能力
感)
幼教人应该认识的外国心理学家


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
皮亚杰-感知运动、形象、抽象思维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鹰架儿童学习


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有病治病 马斯诺--无病防病--心理养生

自我实现 求真求美
发展性需要-
成长快乐!
友爱归属尊重
缺失性需要 -生存舒适
生理、安全
挑战与成功-永远是 激动人心的
不强迫别人接受帮助,能够给予适合的帮助 会谢绝不适合的帮助,能请求必要的帮助

理解:可以分享观念、主意、策略和快乐 理解:合作的必要和合作的水平(知道、愿意、关 注和努力、默契)并能追求更高水平的合作
以上所有建构和反思都不能够离开概念的支持
四、音乐游戏的游戏性


音乐游戏的特性:游戏性、音乐性、动作性、 游戏性的结构:情境性、挑战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情境性包含(对应-审美感动的生活经验激起):
规模:16拍; 速度:84拍/每分钟
团体律动游戏范例之一:大西瓜4
每1拍转换1次;共转换15次;独立;双手同
规模:16拍; 速度:84拍/每分钟
“学习锥”理论模型

美国:艾德加· 道尔
听单词、阅读……研讨-参与戏剧表演-模拟
真实经验-真实情境中担负责任的实际操作

意大利:蒙台梭利
你听过你忘记-你看过你记住-你做过你理解
和易以思〔礼记-学记〕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师生关系和睦、学习进度合适、温暖激励 合拍、学习结果和谐
九、音乐游戏的任务分析视角
音乐游戏的“挑战适宜程度”及其调
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模型”:一个以上的元素,根据某 种 规律组织起来的--整体结构。
从“原子性”要素出发……
汽车牌照的启示(ABC、甲乙丙、123) “筷子舞”(筷子、身体、击) 全世界凡是人都长一样(五官、四肢) 下肢“重心”:交替、不交替、以及二者融 合 的各种走跑跳 上肢关节……“黑走马”(鹰之舞)
(意义理解的水平是关键)

许多有识之士在不同时代都同样指出:不同 参与程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效率也不同。
90%
70%
50%
30%
20%
10%
00%
单纯听讲解 -单纯看演示 -听看讲解演示-加思考复述-加集体讨论 -加练习操作 -加实际操作
愉 悦 度 水 平
难 度


维 果 斯 基 水 平
有 效 指 导 水 平。 有 指 导 水 平。 自 身 努 力 水 平。
动作设计循序渐进原则
1、动作模型的规模 模型包含的拍数越多,动作组织的规模越大,难度越高。 2、动作的种类及繁复程度 1)在一个模型里,包含不同动作的种类越多,难度越高; 在一个模型里,动作的繁复程度越高,难度越高。 2)速度(速率) a、每一个动作的绝对时值越短难度越大。 b、不同动作之间转换的频率(即不同动作重复几次后转 换)越高难度越大。 3、动作本身繁复程度(双手同-不同……)
整体结构拆分原则
先分层,后分段,难点前置 1)先分层 1)在分段探讨动作前,最好不要切断音乐,以 提供整体的音乐印象,和保证音乐审美流畅的 愉悦性。 2)最初的随乐动作感知活动应该做无需练习的 简单动作。而且该简单动作最好能方便迁移到 以后要求掌握的复杂动作或队形变化中。(目 的是:不破坏音乐的整体性及表演故事的审美 流畅感,避免产生段落与段落、乐句与乐句间 转换衔接的困难。)
皮 亚 杰 水 平

愤怒 悲伤 厌烦 (学习情境外 发呆 焦虑 的自娱自乐)迷茫

微笑 嬉笑 欢笑 (学习情境中 的幽默创造)
认真投入
个性化 自享性 共享性 外 化 态度 情感

惯 自建性 共建性

为 能力 对内 对外
潜 在
认知
行为 倾向
目 监 调 思维 动作 标 控 整 操作 操作
八、学习品质的内涵(1)
人生追求!!!
团体律动游戏范例之一:大西瓜1
每8拍转换1次;共转换1次;独立;双手同。
规模:16拍; 速度:84拍/每分钟
团体律动游戏范例之一:大西瓜2
每4拍转换1次;共转换3次;独立;双手同
规模:16拍; 速度:84拍/每分钟
团体律动游戏范例之一:大西瓜3
每2拍转换1次;共转换7次;独立;双手同
创造性学习的关键能力
自觉将个人生活经验转换成表演动作 自觉通过模仿积累大量动作表演经验 自觉在集体中观察吸收其他人的创造性表演 思路 自觉将上述经验重新选择加工成新的表演动 作 自觉在集体中进行上述即兴创造性表演 以上所有建构和反思都不能够离开概念的支持

八、学习品质内涵(4)
解决问题学习的关键能力
察觉问题的能力不能、能 澄清问题的能力关键切准,切不准 设计解决规划的能力策略有效无效 执行的能力(含监控-评估调节规划能力) 坚持性、反思能力、调节的灵活性

八、学习品质内涵(5)
共同学习的关键能力

理解:目标一致,个人服从大局,自觉保障与集体 行动一致 理解:帮助是一种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互助
控制游戏(造型 默唱 休止) 传递游戏(传物 传话 传位) 身体接触游戏(拍花掌) 队形变换游戏(换位 穿插 跳转) 猜谜游戏(猜迷对歌,猜领袖、猜音源、猜缺失物〔人〕) 玩影子、玩东西游戏(乐器、道具……)
六、团体律动游戏的基础流程
故事 动作 音乐 其他
1、(够用的)故事 2、为故事匹配(够用的)相应动作 1)采用老师规定的动作 2)采用幼儿创造的相应动作 3、用动作去感知音乐(一般需要2~3遍后再添加其 他) 4、增添其他“味精”-更高级的适宜挑战:如人际 合作、友善竞争、创造性表达、队形变换、乐器、 道具…… 注:故事、动作必须从音乐的框架及幼儿的生活经验 中来!!
八、学习品质内涵(2)
观察模仿学习的关键能力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互依性
观察需要:迅速、准确、全面以及更多细节
描述需要:简洁、精确、精彩(使人“惊艳”-新颖)
思维需要:宽广、深刻、丰富、创造(自我建构、自我
超越)性
以上所有建构和反思都不能够离开概念的支持
八、学习品质内涵(3)
对情境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反应(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冲动) 对情境意义所引发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反应

挑战性包含(对应-认知挑战目标激起--挑战适宜):

应变反应(根据外部条件变化迅速发起或终止特定行动) 克制反应(根据外部条件限制内部的冲动) 探求反应(对悬念--未知具有好奇和探求的冲动) 占有和超越反应(对外部具有获取冲动,对内部状态具有不满和自我完善冲 动)
2)后分段 注意不要在每段都设置过于复杂和高级的要求, 每次独立教学活动且重点学习的段落不得多于2 个。 3)难点前置 心理学原理:应该在幼儿注意力保持的最佳期内 解决重难点问题!(活动的“基本部分初期”注 意力最为集中。) 4)够用原则 心理学原理:当信息负荷超载时,学习就自动停 止了!
七、团体律动游戏的理想效果

空间认知-反应难度水平


音乐节奏或节奏型认知-反应或难度水平

关键词:规模、数量、频率、--做“升级”或“降级”版本的设计
游戏的“适宜程度”调控

调整教师的语言(精练、精确、惊艳) 调整教学的流程(层级、先后秩序) 调整教师的示范方式(教师示范同时幼儿模仿;教师先示范;教师 示范-幼儿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幼儿边操作)
时间的调控原则

1/5原则
故事动作
音乐感知
其他提升内容
充分享受和放松
空间的调控原则
先坐-用上肢做直觉性动作 再站-原地做上下肢联合动作 再站-自由空间状态或简单稳定队形中~ 再走-自由空间移动 再走-队形中简单按照规定移动 再走-队形中复杂或创意移动

合作教授原则1:
1、T—S众(教师先和全体幼儿做互动) T先担任发起动作者,让S担任动作反应者,再交换角 色. 2、TS-S众(教师带领1或2、3名幼儿担任发起 者……) 3、T—T (教师和另外一名教师做互动示范……) 4、T—S1 (教师和一名幼儿做互动示范尝试)
二、游戏性质与学习品质



主动追求卓越 主动实践并主动反思 了解理解循序渐进 理解选择和面对责任 理解并乐于直面困难 理解共处和分享观点 体验超越限制的自由



主动追求卓越 做中学 稳健淡定持之以恒 学以致用 目标意识及目标管理 资源获取及资源管理 计划性及执行力

游戏的“适宜程度”调控

模型的规模(1、音乐长度-单位拍、乐句、乐段总数2、动作总数量) 模型的复杂程度
不同动作数量 重复与变化(1、次数2、规律可辨认性(1)生活逻辑(2)形式逻辑) 动作变化频率

动作本身难度

身体部位参与数量 儿童肌肉发展成熟程度(规律?) 生理系统机能发展水平(运动、神经、心肺系统) 重心控制能力发展水平 克制不动-规定模式运动-自由模式运动-配合模式运动 方向、方位、水平 同伴以及同伴空间 集体以及集体空间 规模 密度 不同时值变化频率 节拍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