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摘要]民歌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地方语言、民间文学密切结合所产生的歌唱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的演唱除了演唱者必须具备娴熟的声音技巧外,更要注重民族风格和地方语言特色。
[关键词]民歌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技巧
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集体加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
民歌是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同方言一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同。
一、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
民歌的演唱中确实存在许多多年磨练、积累的声乐技巧。
比如民歌中最常见的高腔、花腔、断腔唱法,以及在民歌中出现的颤音、滑音和衬字唱法。
一般说来,民歌演唱会运用以下一些特殊技巧。
1.各种唱腔运用
高腔唱法:主要是指假声的运用。
要使声音嘹亮传得远必须向高声区发展,曲调富于夸张和戏剧性效果,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诙谐、风趣的风格特点。
它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湘、川等地的山歌中。
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在《洞庭鱼米乡》的演唱中运用了湖南山歌的高腔唱法,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花腔唱法:民歌中带有许多花腔色彩的曲调,在演唱技巧上具有一定难度,也是民歌表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腔要唱得轻巧、流畅。
初学时要特别注意音准和节奏。
把握前后乐句的连贯性、灵活、跳跃。
花腔乐段的演唱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花腔的演唱富于戏剧性。
如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和江南民歌《啥鸟飞来节节高》中的片段。
断腔唱法:在我国北方民歌中运用较多。
有“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之说。
断腔的作用主要是在表现歌曲的精神上,这是演唱北方民歌的重要环节。
明代沈宠绥著的《度曲须知》中讲得很清楚,“顿腔者,一落腔
即顿住。
顿字者,一出声即停声,俱以轻俏找绝为良”。
这种断腔多出现在衬句与拖腔中,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延伸,要唱得生动、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2.装饰音的唱法
在民歌的演唱谱子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标有装饰音的记号,譬如颤音、滑音和衬字标记。
这些装饰音不仅给民歌增添色彩,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地方特色。
颤音,多用在民歌高潮句中,听起来特别自然、优美、亲切。
颤音唱法的运用恰当能使曲子更具个性化和地方特色。
引句中的颤音,要求在演唱时,演唱者以饱满的激情,唱得奔放、粗犷;高潮句中的颤音,要演唱的细腻、精巧、注意内在情感的表达。
颤音多见于蒙古族的歌曲中,如所我们熟悉的《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赞歌》等。
滑音,是民歌的一种风格特色。
大多数的民间歌手为了突出词义、表达感情,有时采用滑音唱法。
幅度的大小与分寸感的掌握是唱好滑音的关键所在。
滑音往往出现在高腔、花腔的连接处,要注意与其他唱法的结合。
例如陕西民歌《三十里铺》中首句“提起个家来家有个名”中的“来”就运用了下滑音的唱法。
衬字唱法,从民歌的演唱看,许多民歌中都带有衬字。
衬字起装饰作用,甚至组成乐句。
衬字唱法是民间唱法的基本功,是表现民歌特色最基本的因素。
但因各方言的差异,衬字的运用也不一样。
比如江西民歌《斑鸠调》的衬词“咿呀咿子哟”和山东民歌
二、体现地方语言的特色
同样一首民歌,在优秀的民间艺人演唱中就格外优美动听、光彩夺目,而若由专业的声乐的学习者来演唱却远远不及他们。
其原因并不是歌唱技巧的问题,而是民间歌手的乡土气息及语言特征的问题。
应该说,传统民歌一直是靠口头传授下来的,单从乐谱上很难了解其演唱的韵味。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向民间歌手请教学习。
掌握语言规律的差别以及对咬字、吐字,在语言上的不同处理与强调程度是学唱民歌的重点。
学唱好民歌,必须声情并茂、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民歌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运用好方言则能更好地表达其内容与色彩。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演唱技巧也都各具特色。
江南民歌《九连环》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江苏民歌,这首歌曲宜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吴侬语温柔优美,与悠扬委婉的江南时调相辅相成,使这首歌极富江南水乡气韵。
值得注意的是,用苏州话演唱,必须语言标准地道,这样能使这首苏州民歌的韵味更为浓郁。
反之,如果语言生硬勉强,则会不伦不类,破坏了它原有的风格。
其实,任何民歌的演唱都应该不仅运用很好的声乐技巧,也必须掌握适当的地方特色。
两者结合,才能发挥出民歌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丰富,风格各异。
只有细细品味风格,善于发现特点才能在演唱作品时锦上添花。
不管是最原始的“原生态民歌”,还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民族声乐,它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特征。
作为一个音乐艺术的学习者,我们要做的是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把对生活的感受、自身的阅历、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技艺,并加于提高,通过动情的表演,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从而也提高了民族歌曲的演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