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

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

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

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

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

歌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当领唱者唱出”哈腰挂呀“时,大家一起弯腰把钩挂在被抬的木头上;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时,左侧四人迈右腿,右侧四人迈左腿,形成相对的脚步,边左边唱,随着歌声的节拍向前迈进。

哈腰挂号子—林业号子领:哈腰挂, 众:嘿,领: 蹲腿儿哈腰, 众:嘿,领:挂钩就挂好, 众: 嘿,领:挺起个腰来 , 众: 哟,领:不要个晃荡, 众:嘿,领:老哥儿八个, 众:嘿,领:抬着个木头, 众:嘿,领:上了个跳板, 众:嘿,领:前边个拉着, 众:嘿,领:后边个催着, 众:嘿,领:这就上来吧, 众:嘿,领:哈腰撂下, 众:嘿.劳动号子--装车号子领:哈腰挂啦,众:唉,嗨。

?领:挂上了吧,众:挂上啦。

?领:挺起腰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挂上啦。

?领:走起来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唉,嗨。

?领;前面拐啦,众:唉,嗨。

?领:后面摆啦,众:唉,嗨。

?领:脚踏稳啦,众:唉,嗨。

?领:小心点儿啦,众:唉,嗨。

?领:嘿,嗨,众:唉,嗨。

?领:停下来啦,众:唉,嗨。

?领:慢慢地放吧,众:唉,好啦。

劳动号子--拉大绳号子领:唉嘿嘿,唉嘿嘿,众:嘿哟、嘿哟。

?领:大家都使劲,众:嘿哟、嘿哟。

?领:来它一个老吊啊,众:嘿哟嘿、嘿哟。

?领:一块搬个吊啊,众:嘿哟、嘿哟。

?领:这就上来了啊,众:嘿哟、嘿哟。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1、劳动号子的音乐性格一般都是坚毅质朴、粗犷豪迈,节奏富有律动性,音乐材料常重复使用。

劳动强度大的活,号子唱得简单些,劳动强度小,音乐上就会花哨点。

2、唱词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其内容广泛,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诙谐的,有爱情的,也有的索性就是唱现场的情景。

3、工种性强,拉纤的、撑船的、撒网的、起锚的、搬运的、挑担的、装卸的、打夯的、伐木的、采石的、插秧的、舂米的、打麦的、车水的,各不相同。

打夯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规整有力;挑担时唱的号子,要求节奏短促轻捷;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唱的划船号子,节奏悠长舒展,旋律逶迤起伏。

2 、山歌民歌的一个品种,泛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地即兴发挥思想感情的歌唱。

山歌在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专用名称,如在草原称为牧歌,水乡叫渔歌,平川叫田歌,在陕北叫信天游,山西为山曲,青海甘肃一带叫花儿等。

作为民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这里说的山歌,是指那些音乐性格比较热烈奔放,形式较自由、质朴,即兴性强的一类山野之曲。

在我国,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的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等;北方的有“信天游”、“爬山调”、“花儿”、“山曲”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更是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北方山歌则粗犷豪放,这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气候)、人情习俗、文化传统、方言土语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中,最能拨动认得心弦,让人血热的是西北民歌,它高亢得近乎呐喊,表现出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西北的风韵就在于它是皇天后土之上,民间艺术的母体,尤其是被称为“西音‘的音乐,把悲壮高昂,杀伐激越,慷慨低回尽括其中。

中国宋代以前的音乐史,几乎就是西北的音乐历史,而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吃“之艰难,”爱“之痛苦的这一对生存主题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更是以自由洒脱的名字和旋律,跌跌荡荡走了几千年,成为华夏民族生存状态的真实史诗。

《蓝花花》是一首流行于陕北的典型的信天游。

唱词里所讲述的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固临县临镇某村有一位姑娘叫蓝花花,长得很漂亮,人见人爱。

家贫无奈,被周姓地主娶走。

最后历尽艰辛,与自己的情人远走高飞。

这首民歌一共有十七段唱词,我们现在版本一般只唱五、六段,最多唱八段。

蓝花花 1=F 42 陕北民歌 1青 线 线 那个 蓝 线 线 蓝 格 英 英的 采2玉 谷 子 那 田 苗 子 唯 有 高 粱 高3正 月 里 那个 说 媒 二 月 里 订4三 班 子 那个 吹 来 两 班 子 打5蓝 花 花 那个 下 轿 来 东 望 西 找6你 要 死 你来 早 早 地 死生 下 一 个 蓝 花 花 实 实 的 爱 死 人;一 十 三 省的 女 儿 啊 数 上 那 蓝 花花 好;三 月 里 交 大 钱 四 月 里 迎;撇 下 我 的 情 哥 哥 抬 进了 周 家;我 见 周 家的 猴 老 子 好 象 一 座 坟;前 晌 你 死 来 后 晌我 蓝 花花 走。

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60——70年代,《东方红》这首歌已经到了家喻户晓、人人会唱的程度。

人们很难把庄严隆重的《东方红》与《骑白马》这样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与联系起来,而它的原始状态尽是如此的苍凉和动人。

八千首信天游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爱情的。

东方红 1=F 42 陕北民歌 李有源词东 方 红, 太 阳 升, 中 国出 了 个 毛 泽 东 他 为 人 民 谋 幸 福 呼儿 咳 哟他 是人 民 大 救 星。

逆黄河而上,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宁夏青海的《花儿与少年》,按传统的说法,男歌手把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

声调高亢激昂,唱花儿还有“花儿会”,一般在山林之间举行。

1935年,年仅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走出书斋,只身采访大西北,这是当时报纸上第一次刊登“花儿”花儿与少年 1=F 42 青海民歌 1春季 里 (吗这)2迎春 花(吗这)到 了 (这) 迎 春 花 儿 开, 迎 春 花 儿 开。

年呀 轻 的个开 放 呀 千 呀 千 里 香, 千 呀 千 里 香。

女 儿家 的个女儿 们呀, 踩 呀 踩 青 来 呀, 小 呀 哥 哥!心上 呀 起 了 波 浪 呀, 小 呀 哥 哥!小 呀 哥 哥!小呀 哥 哥 呀, 手 拖上 手 儿小 呀 哥 哥!小呀 哥 哥 呀, 扯 不断 情 丝来。

长。

着名的河州大令《 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含蓄富有诗意,它采用隐喻的手法,含蓄而曲折地表露了相思之情。

在这首作品中,衬词的使用,休止符、重复词的位置,以及旋律的起伏跌宕,都深沉地表现出单相思的苦恼和感叹。

尽管歌词很含蓄,但曲调却将歌词所遮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去高山望平川 1=E 42 (三起三落令) 青海东部 稍慢 回汉民歌(哎)上去个 高 (呀) 山 (者 哟 噢 呀)望 (呀 哎) 平 (了) 川 ( 吔), (哎 哟)望 平 (了)川 (呀), 平 川 里 (哎 ) 有 一 朵 (呀) 牡 丹(呀)“客家”之称,最初是相对“土着”而言的。

自永嘉之乱后的一千多年间,客家经历多次大的迁徙,由于多定居于闭塞的山区,客家方言在中古时期北方汉语的基础上,随着南迁而不断吸取新的因素后巩固下来,既与北方方言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具有闽、粤语音的特征。

风吹竹叶响叮当 1=C 43 闽南山歌 风 吹 竹 叶 响 叮 当 噢, 旧 年 红 军 凃坊 上 噢,风 吹 竹 叶 响 叮 当 噢, 自 动 报 名 上前 方 噢,朱 德 打 得 汀州 破 噢, 打得 敌 人 一 扫 光 噢。

前 方 打 倒 反动 派 噢, 缴了 几 多 机 关 枪 噢。

汉族山歌大都以七字为一句,二句或四句为一段。

有的还穿插进某些固定的衬词或增添部分词句,形成不同的变体。

内容一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节奏、节拍一般都比较舒展自由,歌头歌尾常带有吆喝性的歌调。

即兴性强,多为独唱或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形式。

3 、小调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在中国,盛产小调的地方南有江苏、浙江,北有东北、华北地区,南方与北方的民歌,毫无疑问有着地域风格的明显差异。

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清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平原地区流传的小调。

往往都比较上口,易流传,更适合表演。

与山歌和劳动号子相比,小调有较多的艺术加工的成分,有的只流传在一个地区,也有的会传遍全国。

小调的旋律一般比较流畅,结构规整,形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来连缀唱词,并用衬词、衬字或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

《绣荷包》的题材,在我国汉族各个地区的小调中非常多见。

这种民歌的曲调一般只有两句,歌词有一定的程式,但内容上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增删。

山西、云南、陕西、四川等地的《绣荷包》,虽然在唱词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地方风格上却是鲜明、浓郁的。

绣荷包 1=A 42陕北民歌 初一 到 十五, 十五 的 月儿 高, 那 春 风 摆 动 啊三月里 桃 花开, 情人 捎书 来, 捎 书 书 带 信 信剪 子 拿 出来, 手把那 样儿 裁, 情 哥 你 不 回 来姑 娘 回 绣房, 两 眼 泪汪 汪, 我 的 那 情 哥 你杨呀 杨 柳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