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空坠物的几点法律分析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高空坠物的现象越来越多,笔者自裁判文书网、无讼案例等网站共查询了320份相关判决,从诉讼主体是否明确,法院对案件是否受理以及受理法院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现分析如下:
一、高空坠物承担责任主体问题
司法实践中,侵权主体分为明确与不明确两种情况。
当侵权主体明确时,根据《民法通则》第126条之规定,损害赔偿责任由侵权主体承担。
当侵权责任不明确时,对于损害赔偿责任主要有两种处理情况。
一是判决潜在的侵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是法院因为案件诉讼主体不明确即被告不明确对案件不予受理。
根据上图所示,90%以上高空坠物案件诉讼主体是明确的,即可以确定具体的侵权人,那么受害人便可以向具体的侵权人主张自己的各项损失的赔偿,同样,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庭审焦点便是具体赔偿项目的数额问题。
二、高空坠物案件法院是否受理问题
如上图所示,98%的高空坠物案件法院均会受理,从司法判例上来看,
2%的案件不予受理的原因是侵权主体不明确。
针对侵权主体不明确的案件,在补充了相应证据后,司法实践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判决倾向,可参考成都高空坠物案(高楼里124家商户分摊了15万的赔偿)和山东木墩致人死亡案。
笔者认为,对于侵权主体不明确的案件,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并且判决潜在的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根据《物权法》第70条、71条、72条的规定,所有住户对建筑物中属于自己专有的部分行使占有和处分的权利,当住户在行使此项权利的同时,负有确保与建筑物相关联的人安全的义务。
因此住户对于楼下行人通行安全也负有不可逃避的义务。
其次,从正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作为社会人,维护每个个体的正义其实也意味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正义。
法院如此判决符合群体的正义价值。
三、高空坠物案件的受理法院
77%的案件在一审结束,20%的案件进入二审阶段。
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争议均能在一审程序解决,受害方在提起诉讼时可预判整个案件处理的周期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