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科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

影像科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

57
正常静脉窦高密度
注意:引流区域脑组织及表面血管无异常变化
58
四、鉴别诊断
• • • • MS, 脱髓鞘病变, 病毒性脑炎 肿瘤 线粒体脑肌病
59
多发性硬化
60
多发性硬化 (MS)
61
病毒性脑炎
T2 FLAIR
b 1000
ADC
62
胶质瘤
T2 T1
b 500
ADC
63
线 粒 体 脑 肌 病
19
大脑中动 脉供血范 围梗死
20
21
22
23
溶栓与否?
24
出血性脑梗死(梗死后渗血)
25
大脑后 动脉供 血范围 梗死
26
小脑供血动脉及供血范围
(椎-基底动脉系)
• 小脑前下动脉(AICA) • 小脑后下动脉(PICA) • 小脑上动脉(SCA)
ACA(红色) MCA(黄色) PCA(绿色)
由大脑侧面引流的静脉:
6、大脑中浅静脉至蝶顶窦和海绵窦 7、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至横窦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皮层引流静脉的引流区域:
绿色:汇入上矢状窦 黄色:汇入基底硬脑膜窦 蓝色:汇入横窦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MRV 1、丘脑纹状静脉 2、透明隔静脉 3、大脑内静脉 4、基底静脉 5、Galen静脉
• MRV:静脉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
52
3 days
53
女,20岁,产后,头痛呕吐,嗜睡伴言语不清,按脑炎治疗效果不佳
大 脑 大 静 脉 、 直 窦 栓 塞
54
男 , 7Y , 肾 炎 , 头 痛 , 意 识 模 糊
静脉窦栓塞 静脉性梗死
55
56
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不同点
1. 静脉性脑梗死区域与引流静脉相一致,称“静脉 引流 区域综合征”: •上矢状窦血栓所致脑梗死多见额、顶、枕叶 •乙状窦、横窦血栓多见颞叶和小脑 •直窦血栓多见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 •对称性病变 •多发生在皮层、皮层下 •动脉性脑梗死区域与供血动脉相一致,楔形,多 发生在白质或回白质均受累 2. 静脉性脑梗死可单发或多发,范围大小不一,形 态不规则,呈片状或脑回状,白质斑片状病灶多于灰质 动脉性脑梗死常呈扇形、三角形、楔形 3. 常伴有出血,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血肿、静脉内出血 4. MRI平扫可显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
AChA脉络膜前动脉 LSA豆纹动脉
27
小脑后下 动脉梗死
28
脑干供血来自椎-基底动脉,分支为三类: 1,旁正中动脉
2,短旋支
3,长旋支
29
半侧分布、不交叉、不跨越中线
30
旁正中支闭塞 “脑干半切征”:病变不跨越 脑干中线且内缘与中线平齐
31
中脑水平
32
延髓水平
33
分水岭梗死: 二供血动脉血管供血范围 之间脑组织的缺血梗死
17
大 脑 动 脉 供 血 区 域
浅蓝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终末支供血区 粉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终末支供血区 黄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终末支供血区 枣红色部分为大脑后动脉深穿支及后交通动脉供血区 亮红色部分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 绿色部分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 褐色部分为大脑前动脉深穿支供血区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属于大血管病!!)
•颈内动脉占80%,椎-基底动脉占20% •顺序:颈内动脉、MCA、PCA、ACA、椎-基底动脉 •影像学特点:病灶按照供血动脉分布
16
脑的供血动脉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
大脑:ACA、MCA、PCA 小脑:PICA、AICA、SCA 脑干:BA、VA
有各自的供血区域
64
小 结
• CT平扫主要排除颅内出血,CTP可检测早期缺 血性脑梗死。 • MR脑扩散成像的诊断价值,有助于识别急性 脑梗死,及与慢性脑梗死、其他慢性脑部病变 的鉴别。 • 结合梗死部位和MRA确定责任血管病变。 • 正确区分动脉性和静脉性缺血性脑梗死。 • SWI可检测梗死灶内出血 • 与非缺血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稍高
等/稍 高

低 乳酸 灌注 (LAC) 减低 峰增高


高/稍 等 高





9
超急性期脑梗死
10
超 急 性 脑 梗 死
11
急性脑梗塞死
12
亚急性脑梗死
13
慢性脑梗死
14
二、动脉性脑梗死
分类: 脑血栓性脑梗死
脑栓塞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15
脑血栓性脑梗死
•脑梗死最常见类型,占60% •主因:动脉硬化、动脉炎 •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
4
一、缺血性脑卒中影像检查技术及分期
• CT
• 平扫 • 灌注 • CTA、CTV
• MRI
• • • • 常规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DWI、 MRA、MRV SWI 灌注
5
脑血管病的CT检查
平扫CT 显示
灌注CT 显示缺血类型和范 围; < 15 分钟。 一般适用于有磁共 振禁忌患者
39
大部分发生于豆纹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 穿丘动脉和旁正中动脉支配区
40
41
急性、症状性脑梗死(腔隙性)
42
女,88Y,肢体活动欠灵活1天
T2*WI,显示出血更敏感
脑梗死占位效应(1-7d,3-4d达44
由大脑半球引流至上矢状窦的静脉:
1、额极静脉 2、前额静脉 3、后额静脉 4、上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 5、前壁静脉
ACA MCA PCA
34
分水岭梗死
沿侧脑室背外侧角的脑室周 围白质地带; 大脑前、中、后动脉交界所 形成的一个卵圆(三角)形 地带 尾状核头,大脑前动脉回返 支与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外 侧丛交界处; 脑干:四脑室底(旁正中支、 短旋支、长旋支交界地带) 和桥脑中央(椎-基底动脉 与颈内动脉交界处)
7
42岁男性,TIA发作期
CBF
CBV
MTT
TTP
平扫
增强
8
不同时期缺血性脑梗死信号演变过程
分期 时间
超急性 期
病理
细胞毒性水肿,大体 病理上无明显改变。
T1WI T2WI FLAIR DWI ADC PWI MRS
等/稍 等/稍 等/稍 低 高 高
0-6h


神经元细胞坏死,脱 髓鞘,BBB破坏,血管 急性期 6h-3d 稍低 源性水肿,占位效应 明显。 水肿占位效应开始消 亚急性 3-10d 退,坏死组织开始吸 期 收,吞噬细胞增多。 坏死组织逐渐被液化 10d以 和清除,最终留下囊 慢性期 后 腔,周围胶质增生, 局部脑萎缩。 低

除外
6
不同时期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
分期 急性期 时间 <24h CT表现 无阳性发现,部分可见动脉致密征、豆 状核轮廓模糊或消失、灰白质交界消失 (岛带征)。
亚急性期 慢性期 后期
24h—2 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的低密度梗死 周 灶。 2-3周 >3周 模糊效应病灶呈等密度,水肿消退 脑萎缩、脑软化,坏死组织清除形成囊 腔
影像科在急性脑卒中诊治 工作中的作用
太原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代卫斌
1
脑血管病
•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 主要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 人类最主要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 • 急性脑卒中是我们诊治的主要焦点 • 及时、准确诊断是保证急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 • 影像学检查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灰质强化增加
天幕强化明显 蛛网膜下腔出血
47
48
δ sign
• CTV显示上矢状窦不规则充盈缺损
49
脑回肿胀
50
脑回肿胀:MRI更具优势
51
MR表现
• 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 • T1WI :中等信号 高信号 • T2WI:中等信号或略低信号、极低信号
静脉窦壁呈高信号
(间接征象:脑组织水肿、梗死等等) • 增强MRI: “δ” 征或空三角征
37
女,82Y,头晕、言语不清4小时
病变为多发,非一支血管供血区内。栓塞!
38
腔隙性脑梗死
穿支动脉闭塞引起 主要累及脑的深部白质、基底节、丘脑和脑桥 深部核团(壳 37%,丘脑 14%,尾状核 10%) 脑桥 16%,内囊后肢 10% 内囊前肢及小脑较少见 部分无症状,称静息性梗死或无症状性梗死 占脑梗死20%-30%
65
谢谢!
66
三角形:ACAs、MCAs、PCAs间分水岭 (外分水岭)
红色:内分水岭 主要供血动脉的 穿支动脉
皮层下分水岭
35 箭标处:三支主要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去
36
脑栓塞
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 腔急性闭塞 占脑梗死15%-20% 栓子: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 常见于颈内动脉系,MCA尤为多见 影像学特点:分布无规律,散在多发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深部静脉的引流区域:
紫色: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 蓝色:髓静脉
静脉(窦)栓塞/静脉性脑梗死CT诊断
增强CT+CTV » 平扫CT
直接征象:
CT平扫: 静脉窦高密度征
间接征象:
弥漫性或局限性脑肿胀
静脉性脑梗死、出血 静脉扩张
皮层静脉高密度带征
CT增强: 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 充盈缺损 CTV:病变静脉窦不显示或 充盈缺损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特点
脑耗氧量高,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血流量分布不一,灰质>白质
大脑皮层最丰富,其次为基底核和小脑皮质 大脑皮层缺血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大脑白质缺血易为缺血性脑梗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