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
• 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 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 • 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和治疗效果及预后 评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规影像表现
CT表现
(1)超急性期 (2)急性期 (3)亚急性期 (4)慢性期 (5)一周后 阴性 为排除脑出血及其他脑疾患; 脑肿胀 脑实质密度降低; 低密度灶 界清; 局部脑软化; CT增强 呈脑回状、片状强化。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掌握脑梗死区血液供给的情况: 1.灌注不足 MTT明显增加 rCBV、rCBF减少 2.侧支循环信息 MTT增加 rCBV尚可或增加 3.血液再灌注信息 MTT减少或正常 rCBV增加 4.过度灌注信息 rCBV显著增加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CT灌注成像(CTP)
磁共振波谱(MRS)
MRS 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无损伤 性研究活体组织生化代谢的一种技术。 形态学研究 分子水平 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无辐射 为理解疾病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1H-MRS
可以检测一些氨基酸、乳酸和某些神 经递质,直接检测脑梗塞时脑内一些 重要生化物质的代谢
磁共振波谱(MRS)
出血性脑梗死
CT及MRI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
非血肿型 占大多数 90.48%
慢性渗血 多不引起临床症状加重
血肿型 少见 预后不良 HI 50%以上见于大面积脑梗塞 CT发现率相对低 急性出血敏感 出血性脑梗塞是慢性、少量 渗血 MRI是检查出血性脑梗塞可靠手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一过性脑卒中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PWI 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结构和血流灌注 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原理
静脉团注对比剂Gd- DTPA 快速扫描序列成像 获得对比剂首次通过感兴趣区的一系列动态影像 Gd- DTPA 可使T2、T2*缩短则导致信号强度迅速下降 用T2*WI 序列获得组织的时间- 信号曲线 转换为浓度- 时间曲线 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 、平均通过 时间(MTT) 和达峰时间(TTP)
常规影像表现 MRI表现
• 超急性期 • 急性期 • 亚急性期 • 慢性期
常规MRI阴性 PWI低灌注 ; T1WI和T2WI同急性期 DWI信号下降趋势 T1WI和T2WI同急性期 FLAIR及DWI均呈 低信号 DWI高信号 PWI低灌注;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 FLAIR高信号 DWI高信号
(1)TIA和缺血性脑卒中均可DWI异常,异常的差别? 答:TIA患者DWI异常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卒中
ADC值 通过ADC值的差异鉴别TIA和缺血性卒中
(2)DWI异常和DWI正常的TIA患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何不同? 答:症状持续时间>1 h、运动障碍和失语都与DWI 异常有关
DWI正常TIA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运动障碍较轻 一般无失语症状
超急性期脑梗
CT、磁共振T1WI、 T2WI均为阴性 DWI上显著高信号
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 功能磁共振成 像和多排螺旋 CT技术飞速发 展 • 突破传统形态 学诊断,进入 脑形态学与功 能学综合诊断 的新阶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广义的功能性MRI技术主要包括: • 弥散加权成像(DWI) • 灌注加权成像(PWI) • 血氧饱和依赖性磁共振成像(BOLD) • 弥散张量成像(DTI) •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
DWI
反映病变区水分子的弥散功能 梗死早期 脑细胞毒性水肿 水分子扩散能力下降 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降低 DWI明显高信号 诊断超早期脑缺血敏感--神经系统MRI检查中已作为常规 序列检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 )
DWI在脑梗塞诊断中优点:
成像时间短,适合急诊需要快速检查的患者 确定T2WI发现的高信号病灶中是否为超急性期或急性期 发病时间 < 6小时--“溶栓”治疗重要时间窗 为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提供直观的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
近年来,缺血半暗带的定义较复杂:
(1)DWI 与PWI 不匹配不能预测病灶扩大 不存在不匹配区的病人也可能进行溶栓治疗 (2)DWI上的高信号不一定总是代表不可逆性脑梗死, 部分病人血管再通后扩散异常可以部分恢复, 因此DWI异常区还包含了部分可恢复组织, 目前,对于缺血半暗带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MR 评价术前溶栓治疗 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
TIA病人的MRA检查
TIA患者
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成分的改变 颈内A、椎-基底A系管腔狭窄 脑血流低灌注 侧支循环代偿不足 反复的TIA 最终大面积脑梗死 早期诊断及预防十分重要 临床有轻度TIA症状 颈部或颅内血管MRA应该列入常规检查 右侧椎动脉狭窄,管腔变细,血流信号减低, 颅内段断续显示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 学诊断及其新进展
08级硕士研究生 级硕士研究生 李欢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
总述 • 缺血性脑卒中 ischemic 缺血性脑卒中(
cerebral stroke )
脑梗死(brain infarction) 供血动脉阻塞 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坏死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80% 脑组织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塞( 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缺血性梗塞后 梗塞区血液再灌注 继发性出血 出血性脑梗塞占脑梗塞总数3%- 5%,(病理要远远高于这个数) 好发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患者,多发生于脑梗塞发病1- 2 周内。
血肿型 非血肿型
出血范围> 20 mm ×20 mm 皮层型或梗塞灶内渗血 散在血肿每个范围< 20 mm ×20 mm CT或MRI梗死背景下索条状、斑片状高密度/高信号影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
PWI和DWI联合应用
区分可挽救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 DWI 异常高信号代表梗死核心 PWI 异常代表整个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PWI和DWI的不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 即可逆性脑缺血带 存在缺血半暗带 及时治疗使之再灌注 可明显改善预后 无明显半暗带存在 盲目溶栓治疗 易引发再灌注损伤及颅内出血
感谢您的关注!
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缺血 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5-10min 传统定义为24h内恢复,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 研究显示 25%-40%TIA患者 5年内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梗塞 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及MRI T1WI和T2高信号
若栓塞与肿瘤相似 CT与常规MRI不能准确判断 1H-MRS可以作为补充性的检查 MRS可以: 1.更早的诊断脑梗并评价其严重 程度及预后 2.评价疗效 3.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4.确定缺血半暗带
磁共振波谱(MRS)
用于急性和超急性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病灶MRS改变要早于常规MRI表现 (1)早期出现Lac峰 出现Lac峰的范围大于T2WI的范围 梗死中央的Lac水平高于周边 (2)梗死灶NAA峰的下降稍晚于Lac峰的出现 (3)梗死期胆碱复合物Cho升高,升高的区域多见于白质区的病灶
增强CT示右颞顶 部血管影减少
rCBF图示右侧脑 组织血流减慢
CT灌注成像(CTP)
优点
快速简便 急诊脑血管病检查首选CT 排除出血性卒中未发现缺血的形态学改变时随即进行CT灌注 不但避免了患者的搬运且能迅速明确诊断
缺点
不能一次性全脑扫描,不能满足全脑实质血流动力学研究 易受骨性伪影的干扰 辐射,不易短时间内重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