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4):属于普通教育范畴,它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
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1-2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
1-3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的凸起的艺术形象
1-4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
4-1联想迁移法:联想的灵活性和联想概念的远距性是创造性天赋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由教师提出美术活动的方向,有意识地为儿童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开阔他们的思路,向他们提出一个个能引起联想的问题,使他们爆发出想象的火花。
5-1涂鸦期:大约在一岁半至四岁之间,儿童开始画一些紊乱而不规则的线条,包括:直线、波形的线、圆弧线、折线等。
这些线条杂乱的混合在一起,他们并不代表什么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个体最初的绘画活动。
5-2命题画: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幼儿按指定课题完成作品。
命题画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能力,帮助幼儿学习新的技巧,使幼儿学会从特定条件的相互联系中去描绘物体、表现情节。
5-3自由画(4)是在绘画题材、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对幼儿不加任何限制,完全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去作画。
在自由化过程中,教师不作示范和暗示,给幼儿以充分的心理自由、精神自由、想想自由和表现自由。
鼓励幼儿的独创心理。
6-1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
6-2表象的分解是指某一表象中突出出来,割断它与其它表象因素的暂时联系,使它获得独立的表象意义。
6-3粘贴是指用现成的点状、线状、面状材料粘出或贴出具有浮雕感的或平面的画面的活动。
6-4剪贴是指运用剪刀,将面状材料剪成所需要形象后,贴出平面画面的手工活动。
6-5目测剪:即用没有任何痕迹的纸直接用目测检出形象的方法。
6-6沿轮廓剪:指按照已画好的轮廓线来剪出所需要的物体形象的方法。
6-7折叠剪指纸经折叠后剪出图案的方法。
6-8撕贴把手指作为工具,利用双手的配合来撕出所需形象,再贴成平面的画面。
用手撕出来的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厚、雅致的独特美感。
6-9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和水性颜料通过渍染和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丽的图案的活动。
6-10泥塑(4)是指通过双手的活动将泥塑造成立体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它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立体手工造型活动。
6-11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
其特点是利用几何造型。
学前儿童通过折纸不仅可以锻炼手的动作的灵活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目测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
6-12厚纸制作是指运用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翦、折、贴,组装成技法制作出三维形体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学前儿童通过制作认识从平面形态的纸到立体几何形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发展其空间知觉能力、联想能力、造型能力。
6-13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是指利用废旧用品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过联想,“因材施教”的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
它对于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也可以
培养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7-1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它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无拘无束的探索。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从而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的、充分地发挥
自己的才能。
7-2美术欣赏教育中的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的方法。
7-3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从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
7-4形式分析:是指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7.5评价是指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价值。
对艺术品下判断需要综合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艺术欣赏和美学的各方面知识。
指导学
前儿童评价重点以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的寓意性方面。
最近发展区(3):幼儿自身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