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玉器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

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

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云纹玉璧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直径8.4厘米,孔径4厘米,厚0.6厘米。

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

这件云纹玉璧呈青白色,双面雕刻三圈双头式云纹,中间一圈逗号式的谷纹,为战国时期玉璧常见纹饰。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兽面纹玉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高5厘米,宽6厘米。

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

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半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边长6.9厘米,高4.8厘米,厚0.8厘米。

这件玉半琮器表抛光精良,透雕的动物形状精巧可爱。

此类器型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可能是葬玉的一种,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放置在曾侯乙的背部。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透雕龙纹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16厘米,宽4.7厘米。

玉璜状若彩虹,是古人用来祭祀北方神明的礼器。

这件玉璜出土于曾侯乙内棺,器身透雕成对称的龙蛇图案,全器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鸟首形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

这件鸟首形玉佩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成鸟的头部轮廓,另一侧透雕出羽毛的纹样。

鸟首两面各有一只凸起的圆眼,身体遍饰云纹,象征这只神鸟在云朵中穿梭飞翔。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剑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

这件玉剑出土于曾侯乙的腰间,玉色青白,体型扁平,分为剑首、茎、格、璏、鞘、珌5节,各节交接处以金属相连。

剑首与剑格有透雕和阴刻的纹饰,其余构件均光滑无饰,呈现天然的美玉本色。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琀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最大者2.1×0.2×1厘米。

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认为坚固温润的玉石可令尸身不腐。

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共21件玉琀。

这些小动物只有黄豆大小,却刻画入微、简练逼真,堪称微雕技术的鼻祖。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缕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11.8厘米,宽2.7厘米,厚0.25厘米。

这件玉璜用3道金丝穿缀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为新疆和田软玉,质地优良。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云纹玉梳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长9.6厘米,通宽6.5厘米。

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头部下方,梳背双面阴刻云纹,上端中间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丝线系绑之处。

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素面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25.6厘米,宽6.2厘米,重378.5克。

圭是帝王和贵族在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重要礼器,它的体积和纹饰象征着持有者的身份与权力。

梁庄王墓共出土3件素面玉圭,均为青白玉,其中1件由梁庄王随身握持。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谷纹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5.8厘米,宽4.8厘米,重169.4克。

玉圭是天子册封诸侯时最重要的赏赐之物。

这件谷纹玉圭属于梁庄王妃魏氏,既是亲王纳妃的定亲礼物,也是王妃参与重要活动必备的礼器。

玉圭双面阳刻谷纹,以谷物的丰饶,象征繁衍不息、子孙兴旺。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白玉鹘捕鹅带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重365.2克。

鹘是一种猎鹰,会在春天狩猎捕鹅,以此为题的玉饰被称为“春水玉”。

这件白玉鹘捕鹅带是迄今为止发现唯一一条完整的鹘捕鹅玉带。

它本是金代或元代作品,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总重700.4克。

这件18节纯玉带比以往所见金镶玉带品级更高,带制更完整。

玉带采用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各带銙的正面都镂空或浮雕三爪龙纹,以及缠枝灵芝状云纹。

使用时,镶嵌在镀金铜座上,以铜插销和铁丝穿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6.3厘米,重80.1克。

这件帽顶系元代皇室之物,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

座顶镶嵌1件多层镂空的玉饰,一条玉龙从牡丹花中平身而出,神采熠熠。

玉色柔和,与宝石相互映衬,富贵奢华。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玉叶组佩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复原后长59厘米,总重328.3克。

这是一组王妃使用的玉佩,用黄丝线穿缀着玉树叶等物,金枝玉叶造型逼真,串饰则寄托瓜熟蒂落、百年好合等美好寓意。

工匠还利用玛瑙多彩的本色作“俏色”处理,逼真地表现出石榴的成熟和鸳鸯的斑斓。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0.6厘米,重42.8克。

这件单脚发簪是发髻正中间的装饰,俗称“分心”。

簪头镶嵌各色宝石和一块青玉,青玉镂空雕刻成缠枝牡丹花,两侧各有一只鸾鸟,左侧鸾鸟展翅飞翔,右侧鸾鸟回首遥望,寓意情深意切。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绿松石执荷童子佩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5.2厘米,重43克。

玉雕持荷童子反映了宋代七夕节的民间习俗,明代承袭了此种遗风。

这件童子由绿松石圆雕而成,头部到足部贯穿1孔,称为“天地穿”。

童子双手持2张荷叶搭在背上,神情欣喜,活泼可爱。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青玉圆雕羊首觿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1.5厘米,重28.5克。

觽是一种剔器,可以用来解开绳结,也可用于佩饰。

这件玉觽以简练手法双面雕出羊的头部和一对弯角,羊身为锥形,便于解开绳结。

嘴部有孔,用于穿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金器东周素面金杯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高10.65厘米,重789.92克。

这件金杯出土于曾侯乙外棺的底部。

全器素面抛光,杯口两侧各有一个环形耳,比例协调。

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早期的曾国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人化繁就简的审美意趣。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镇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

大重327.65克;小重157.35克。

这2件纹饰精美的金镇分别置于外棺底部南北方向,相距约3公尺,其间一南一北放置金盏、金杯。

4件金器之间错开排列着4件铜镇。

这种葬仪有何寓意,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解释。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锭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左长13厘米,宽9.8厘米,厚1厘米,重1937克;右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0.8厘米,重1874.3克。

梁庄王墓共出土2件金锭,是朝廷赏赐的定亲礼物。

其中1件金锭使用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外国采买的黄金。

这是现存唯一一件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壶、金爵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壶高26.4厘米,壁厚0.1厘米,重868.4克;爵高10厘米,壁厚0.1厘米,重162.7克。

梁庄王墓内随葬品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这件金壶的壶体、盖等部均分件捶揲,再焊接成器,壶底外壁刻有30字铭文,表明这件金壶出自宫廷作坊银作局。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镶宝石帽顶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高7.5厘米,底径4.8厘米,重76.7克。

这件帽顶顶部以拴丝工艺镶嵌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无色蓝宝石,金质莲花底座镶有各色珍贵宝石,整件帽顶熠熠生辉。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镂空凤纹坠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长14.2厘米,宽7.8厘米,高10.2厘米,重72.4克。

由宋至明,大户人家准备聘礼,必送三金:金钏、金镯、金帔坠。

金帔坠是霞帔的坠子,形似香囊。

这件金帔坠是来自朝廷的赏赐品,它与墓中出土的金钑花钏和金镶宝石镯相配,是一套完整的聘礼。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串缀珠宝金耳环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通高5.5厘米,分别重13.8克、14克。

这是2件耳环,环钩弯曲成耳形,用以连接环垂。

环垂是用祥丝工艺以金丝缠缚成三角形框,框顶用编丝工艺制成1个同心圆饰。

金丝上串缀着绿松石与珍珠,造型别致,优雅大方。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花钏左重292.4克,右重295.2克;镯左重127克,右重132.1克。

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俗称“缠臂金”。

金镯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各类宝石共13颗。

金镶宝石镯与花钏配套使用,出土于梁庄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

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明金梵文种子字此展品为明代文物。

左长2.9厘米,宽2.1厘米,重2克;右长2.8厘米,宽2厘米,重2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