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惩罚要讲究艺术
时下,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为许多教师所接受。

的确,赏识教育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因此,整个学校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

我承认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时时赏识,事事赏识,总觉得不太合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的路途中,看见园林工人在给路边的小树苗修枝,那枝条“嚓、嚓”的裂断声,显得格外刺耳。

我想,这些小树也知道痛感的话,一定会觉得疼痛的。

但我知道,小树只有这样一次一次的修剪,才能长的树型美观,枝干粗壮,根深叶茂。

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赏识与惩罚。

假如把小学生比做小树苗的话,赏识教育就相当于给予小树苗阳光、雨露、养料。

惩罚教育相当于给小树苗修枝剪叶。

小树苗要长成有用之才,离不开阳光、雨露、养料,也离不开园林工人的修枝剪叶。

而小学生要健康成长,则要求教师在他们有了进步、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表扬,在他们有了缺点、犯错误时,给予批评惩罚。

两者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在大力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级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曾经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伪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我们面对的是(7-13)岁的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控制行为能力比较差,情绪容易波动,思想意识尚未定型。

往往容易犯错误。

当孩子有错误的时候,做教师的要巧妙而艺术的应用惩罚,这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那么,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教育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在惩罚教育方面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楷模。

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陶行知当即掏出一块糖果送过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当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说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

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哭了,后悔地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面对这个打架的学生,陶行知采取的形式是奖励表扬、实质是批评惩罚,巧妙的将批评渗入表扬,将惩罚融入赏识之中。

他没有用大道理说教,而是在民主、平等尊重的良好氛围中进行。

用四块糖奖励他诚实、正直等优点,通过良性的刺激,将其产生要不改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迁移”的效应。

真可谓“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

这种惩罚的技巧是成功的、有效的、是我们教师值得借鉴的。

教师在学生有了进步、取得成绩,表扬他、鼓励他,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时批评他,惩罚他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只要教师在批评惩罚犯错误的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学会宽容,抓住教育的时机。

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实施惩罚教育。

切忌批评惩罚不是语言上的挖苦、心理上的打击、肉体上的虐待。

它不掺杂任何歧视和伤害的成分,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通过惩罚促使犯错误的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云玉珠
二零零五年二月十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