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精神科护理学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助产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同时也带来的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在全球疾病负担重,排在前十位的有五种都是精神类疾病。
因此,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将是21世纪人类卫生健康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是关于认识精神科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学科。
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历年的护理资格考试中,精神病学考题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
通过《精神科护理学》的学习,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具备一定的对精神疾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危急状态的防范与护理,了解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医院护理、家庭护理与社区防治等。
在提高对精神及心理疾病识别能力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增进学生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设计思路
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心理健康培养,以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现代
护理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期间穿插心理小品、心理剧等生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方面,凸显以下特点:①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②深入讲解精神疾病的起病因素、心理活动及心理过程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神病人;③对其他护理基础学科或相关学科中已经详细、重点介绍的知识板块,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等,仅作简单介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对于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内容,则作详细讲述。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精神疾病的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管理、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2.熟悉各种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地进行精神疾病的症状评估、风险评估和病史采集。
2. 能够制定准确、恰当的护理措施。
3.能进行科学的专科健康教育。
4. 学会运用护理程序,书写各种精神疾病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进行整体护理。
5. 学会精神科常用量表的评估,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观察与记录。
6. 学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学会“治疗性沟通”。
7. 学会精神科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三)素质目标
1.热爱护理专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塑造护士的形象。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4. 养成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精神科护理工作。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该门课程总学34学时。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护理工作岗位要求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护士执业职格
考试大纲,选用优秀《精神科护理学》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
同时,教材内容体现临床护理中的先进性、实用性,既于临床护理接近,又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融入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把教学过程变为真实的护理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护士角色,实训中亲身体验护理工作,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职业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发挥课件和触摸屏等教学录像的作用,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各类护理仿真模型、仿真护士站、模拟病室、护理演练室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运用云平台大数据对学生所学知识教学考核及评价。
(三)教学评价
1、分为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二种,同时将素质考核(包括仪表着装、行为举止及语言等)融合到技能考核当中。
成绩综合评定:百分制评定成绩,计入学籍档案。
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30%。
2、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3、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及运用云平台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科七病区王昆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