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缓冲装置覆盖件的拉伸是在双动压力机上进行的,液压机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导致模具韧始工作阶段材料变形不均匀,局部起皱,因而模具设计了图5所示的缓冲装置,在压料面以外加4—6块聚氨团橡胶,消除拉伸开始时产生的过大冲击力,以满足工作时的韧始拉伸变形,使拉伸件不出现皱裂。
3.2增加平衡块由于覆盖件在拉伸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压力机精度、模具制造误差等,造成压料面间隙不均匀,各点的压力不均匀,导致拉伸开裂、起皱。
增加平衡块的作用是调整压料面的间隙,稳定进料阻力,使材料流动均匀。
平衡块数量一般为6个,用内六角螺钉分别安装于压料困与凹模上,其间隙调整为最大不产生皱纹,最小不低于制件料厚。
4起皱和开裂现象的解决方法4.1零件起皱拉伸件产生凸缘起皱和简壁起皱主要是由于拉伸时板料受压缩变形而引起的,通常采用提高板内径向拉应力来消除皱纹,其调整方法如下:4.1.1调整压边力的大小当皱纹在制件四周均匀产生时,应判断为压料力不足,逐渐加大压料力即可消除皱纹。
当拉伸锥形件和半球形件时,拉伸开始时大部分材料处于悬空状态.容易产生侧壁起皱,故除增加压边力外,还应采用增加捡伸筋来增大板内径向拉应力,消除皱纹。
4.1.2调整凹模圆角半径凹模圆角半径太大,会增大坯料悬空部位,减弱控制起皱的能力,调整时可适当减小凹模圆角半径。
4.1.3调整压料面的间隙调整压料面间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采用里紧外松的原则。
在凹模口直线弯曲变形区和伸长变形区应允许压料面稍有里紧外松现象,如图6所示,即里侧间隙应赂小于料厚t,外侧间隙应略大于料厚t。
因为在此两类区域中,材料变形过程中料厚t或不变或变薄,这样就造成了压料间隙的变化。
图7所示为材料变形过程中不同区域材料受力情况,从图7可知,伸长类变形区在圆周方向径部均受拉应力作用,料厚变薄。
随着材料的流动,料厚变薄,压料面间隙相对增大,减少了压料力。
当板料流过紧区时,压料困就减弱了压料作用,而里紧外松的压料面则可以均衡压料力。
随着材料的矗动,压料困始终保持压料作用,防止起皱等缺陷产生。
(2)采用里松外紧的原则,即内侧间隙大于料厚,外侧间隙小于料厚,如图8所示。
在压缩变形区中材料处于径向受拉,切向受压的应力状态.毛坯在圆周方向上产生压缩变形。
随着材料的温动,料厚有增大的趋势,且这种趋势明显增加,这祥会使压料面间隙相对减小进而增大进料阻力,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易于破裂。
因此在调整模具压料面间隙时,宜在此处采用里松外紧的原则,消除材料厚度增加对材料变形的不利影响。
覆盖件拉伸棋的调整是一项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在压料力不易控制的情况下,采取调整拉伸间隙的办法可消除因材料厚度变化而引起的压料力变化对材料变形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在调整拉伸棋时是很有效的。
上述压料面间隙调整原则是实际调整拉伸模的经验总结,它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4.2零件开裂零件开裂的根本原因在于拉伸变形抗力大于简壁开裂处材料的实际有效抗拉强度。
解决拉伸件破裂的调整方法如下:(1)调整压料力,使压料力变小。
(2)调整拉伸间隐,使间隙变大,并使间隐变得均匀。
(3)调整凹模圆角半径。
凹模圆角半径太小,零件易拉裂,加大凹模圆角半径可减小拉裂程度。
(4)调整凸模圆角半径。
(5)调整凸模与凹模的相对位置。
(6)毛坯尺寸太大或形状不当,板料质量及润滑不好也会使零件拉裂,故应改变毛坯尺寸或形状,调整冲压工艺。
造成零件开裂的原因很多,在调整时应仔细检查开裂状况、产生的部位,确定产生开裂的拉伸行程位置,根据具体情况推断产生开裂的原因,从而制定出解决开裂的具体方案。
5模具调试中解决起皱开裂的几点体会拉伸模一般在第1次试拉时拉伸件又皱又裂,这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斩压料面的情况,分析各种引起皱裂的原因。
如果压料面有压痕,凹模圆角半径处开裂,说明进料困难;如果压料面形成波纹,则开始进料容易,以后由于波纹的产生,材料流动困难,从而产生起皱开裂,也就是说在拉伸过程中,材料流动的难易,都会引起拉伸件的起皱和开裂,那么不同的情况就要用不同方法去解决。
进料困难一般是由于压料面的进料阻力太大引起的。
如果压料面和凹模圆角表面粗糙度值太商,或有反成形,局部拉伸太大,就要调节外滑块,减小压边力,适当加大凹模圆角,降低表面蛆幢度值和加大拉伸筋槽的间隙。
如果局部拉伸变形太大,有反成形,则要采取增加工艺切口或工艺孔的方法解决。
进料容易主要是由于压料面的进料阻力太小,压料面接触不好,或设计的拉伸件工艺性较差所致。
如果是压料面问题则要求研修压料面,保证全面接触,另外还要调节外滑块增加压边力或增加压边面积。
如果是拉伸件工艺性较差,则要重新设计拉伸件,以拉伸出合格产品。
以上仅是从工艺和拉伸模设计以及调整几个方面讨论了如何防止或解决覆盖件的拉伸皱裂问题,引起拉伸件皱裂的原因很多,但只要对发生的现象仔细研究和分斩,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就会拉出表面质量好的覆盖件。
精密体积成形模具的设计制造与模具寿命【摘要】论述了精密体积成形(精锻)模具的寿命与模具设计制造的关系。
采用先进设计手段合理设计精密体积成形件(精锻件)、锻压工艺、模具结构,选择模具材料,制定模具钢的锻造规范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合理确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可大幅度提高模具寿命 1、引言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国内建设形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支拄产业的汽车工业将加大轻、微、轿车的产量,因而对模锻件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模具寿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所有锻压工艺,特别是净形和近似净形加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的精度和品质,取决于模具的技术水平。
模具技术反映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上,而模具寿命除与上述两个环节有关外,还与使用环节有关。
提高模具寿命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在试生产阶段模具工装费用占生产成本的25%左右,而定型生产时仅为10%。
模具的早期失效形式,多为凸模断裂、模膛边缘堆塌、飞边遭桥部龟裂、模腔底部发生裂纹。
影响模具寿命的因素较多,涉及面广,模具设计是模具寿命的基础。
模具设计环节是指模具的结构设计、成形模腔设计和确定模具钢种、模具硬度等。
模具制造环节是指制模工艺、热处理规范和表面处理技术等。
本文仅从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两个方面探讨提高模具寿命的措施。
2、合理设计精密体积成形件(精锻件)模锻件应尽量避免带小孔、窄槽、夹角,形状要尽量对称,即使不能做到轴对称,也希望达到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
要设计拔模斜度,避免应力集中和模锻单位压力增大,克服偏心受载和模具磨损不均等缺陷。
对于锻模模腔边缘和底部圆角半径R,设计时应从保证锻件型腔容易充满的前提下尽可能放大。
若圆角半径过小,模腔边缘很容易在高温高压下堆塌,严重者会形成倒锥,影响模锻件出模。
如底部圆角半径R过小而又不是光滑过渡,则容易产生裂纹且会不断扩大。
设计模具时应充分利用CAD系统功能对产品进行二维和三维设计,保证产品原始信息的统一性和精确性,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提高模具的设计质量。
产品三维立体的造型过程以在锻造前全面反映出产品的外部形状,及时发现原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产品信息,用电脑设计出加工模具型腔的电极,为后续模具加工做好准备。
采用CAM技术可以将设计的电极精确地按指定方式生产。
采用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加工电极,可保证电极的加工精度,减小试模时间,减少模具的废品率和返修率,减少钳工劳动量。
对于一些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锻件,靠模具钳工采用常规模具制造方法保证某些外形尺寸而采用CAD/CAM技术可以对这些复杂的锻件进行精确的尺寸描述,确定合理的分模面,保证合模精度,从模具制造这一环节确保产品精度。
CAD/CAM/CAE技术可以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关键部位的尺寸设计是否合理可以提供修改依据,从而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锻件的同时,也为客户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与客户的合作。
成形是模锻过程中最重要的工步,模锻件的几何形状是靠锻模来保证的,模锻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或已暴露出的问题,在模具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减轻后续工序的加工难度。
按照这一原则在预防为减少模锻件开裂与变形,提高锻件合格率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和措施。
如锻件的某些部位在切边和冲孔时易变形而影响产品质量时,可在锻模设计上适当增加相应变形部位的加工余量予以补偿,这一点对于切边时锻件变形大的薄法兰更为重要。
对一些带有杆部且杆部直径相对较小的锻件,在切边和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有规律的几何变形,而用冷校正方式无法或难以校直。
如某厂生产的TS60曲轴,可根据实践经验和统计数据预先将中心线在一定范围内变形方向反向偏移一定的预补反变形量。
3、合理设计锻压工艺目前,一般企业无健全的工艺试验室,缺乏工艺试验条件,客观上要求工艺方案必须正确,一次成功。
尤其步入市场经济以后,企业负责人要求锻造技术人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就给工艺设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求工艺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即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艺人员也难免会感到棘手,一旦失误就会造成较大损失。
对于切边时存在容易撕裂部分的锻件可在设计飞边槽时有意减薄薄弱部分飞边桥部的高度,以降低切飞边时此处的切割厚度。
如S195连杆,材料为45钢,锻后冷切边,大头搭子部位由于截面形状小、料薄,在切边时经常出现搭子及附近筋部撕裂,废品率高。
若改为锻后余热切边则可提高切边质量,但由于切边受模锻生产节拍的限制,效率低。
而在设计锻模时减薄此处飞边桥的高度,减少此处飞边冲裁力,可以大大减少切边撕裂。
对于冷挤压工艺,必须最大程度地软化毛坯及减少变形时的磨擦力,严格控制变形程度和各工序变形程度的合理分配。
一般低碳钢、碳钢及低碳合金钢的软化退火工艺为:加热至760℃保温4h,以20℃/h的冷却速度冷到680℃保温3h,再以20℃/h的冷却速度冷却到640℃后随炉冷却到350℃出炉。
硬度一般可达125~155HB。
含碳量小于0.2%的碳钢,钢材经退火后硬度可小于120HB。
钢材经软化退火后再经滚光、酸洗、磷化、皂化后再涂猪油拌MoS 2润滑,可降低变形负载,有效减少凸模、压模圈、接头体的断裂失效。
采用多工序小变形的冷挤压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模具承受的单位挤压力,工序间坯料可不进行软化处理,使模具寿命得以延长。
国内某些厂家在挤压生产时贪图一时之便,减少挤压工序,虽然也能把样品(或产品)做出,但模具负荷太大,容易出现断裂失效。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我国冷挤压工艺曾经一轰而起未能迅猛发展的主要技术原因之一。
采用锻模CAE软件,可以分析材料的流动情况、磨擦阻力以及材料的充腔溢料情况,帮助设计人员有效合理地进行工艺设计。
4、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主要考虑导向精度合理、冲裁间隙恰当、刚性好,还要考虑尽量采用组合式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