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技巧
“小学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架空词语”进行教学的现象。

笔者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比较法”、“演示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借助近义词帮助理解词语法”五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让教师有技巧、有方法实现具有丰富意义的词语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效的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

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

维果茨基曾经把词语的内涵划分为“个人内涵”“客观意义”两个部分。

所谓“个人内涵”就是词在人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概念和感知。

而“客观意义”则是这个涵义中最稳定,最统一和最精确的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字典,词典上的解释)。

斯米尔诺夫指出:“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这就需要教者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思。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

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

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

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

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從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
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如《顶碗少年》一文中,让学生理解“座无虚席”这个词语时,我先让学生选词填空: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大家知道今天的电影不好看,电影院里的人(寥寥无几)。

让学生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来比较两个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理解“座无虚席”这个成语的意思。

三、运用演示法理解词语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直观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要以感性经验作基础的心理发展规律,能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让学生理解“鱼贯而入”这个成语的意思时,我就让10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从教室外走进教室。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鱼贯而入”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当然,运用直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四、联系生活实际法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理解“络绎不绝”,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五、借助近义词帮助理解词语
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

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

例如,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其中“低廉”怎么解释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

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