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图形的拼组

立体图形的拼组

立体图形的拼组制作:杭州市学军小学蔡雯丽2009年12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等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图形拼组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模型,长方形纸、正方形纸若干学生自备: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其中有一个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五、设计意图1.尊重学生起点,把握教学方向。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在上节课已经经历了平面图形的拼组,感受了图形的奇妙性。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拼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感知两者间的关系。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图形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进一步观察和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各个面的特点,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二层用立体图形大胆尝试拼组,从中感悟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第三层用长方形纸做圆柱体,再一次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巧取操作材料,帮助建立表象。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图形的特征,选取有两个正方形面的长方体,通过这个材料,引导孩子发现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长方体的6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在拼组长方体的过程中,选择4个特殊的长方体来拼组成一个正方体,更好地感悟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最后提供一个长方形的纸片来做圆柱体纸筒而不是正方形的,因为正方形只能做出1种圆柱体,而长方形的可以做出2种不同的,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表象:“不管矮的、胖的、高的、瘦的”,只要符合一定地条件就是圆柱体。

3.保证操作时间,进行充分感悟。

在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关系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操作时间,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探索“图形间的秘密”。

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用“我用()拼组成了()”来表达自己的拼组结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中感受发现的喜悦。

4.从具体到抽象,发展空间观念。

课的伊始让孩子通过拼组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数学教学为孩子提供了直观感受,但最终还需摆脱直观。

接着从具体到抽象,给出一些组合图形,让孩子自己来说用了几块小正方体,在观察中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导语:上节课,小朋友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拼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案,今天我们要继续在美妙的图形拼组乐园中游玩。

(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一起把今天的主人公请出来吧。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特征提问: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每个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课件演示)出示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小差不多)追问:那么你还能判断它们是什么形状吗?怎么判断的?引导思考:如果仅仅看到一个面是正方形,能说这个立体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不行?——揭示长方体也有可能会有正方形的面,但是正方体一定只有正方形的面。

(三)图形拼组,进一步感知特征1.正方形拼组(1)正方体拼组长方体导语:利用这些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拼出很多美丽的图形呢!我们先来拼拼正方体吧!你能用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吗?试试看!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拼法,应予以鼓励。

反馈:至少用几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2个。

追问:2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呢?(课件演示)小结:看来不管横着拼,竖着拼,两个正方体都只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3个、4个、5个……正方体你还能拼吗?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拼出来的图案最多?(课件演示3个的)(2)用正方体拼成—个新的正方体。

导语:刚才我们用不同数量的正方体拼出了许多图形,有拼成长方体的,有拼出台阶状的,有没有小朋友拼出了正方体啊?提问:那么至少用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呢?引导想象:没有拼出来的同学先想一想。

预设:可能有孩子会说4个。

追问预设:那我们就来实际摆摆看吧。

(孩子实际操作,发现不行)(课件演示:最少要8个)练习反馈:看看这个,你玩过吗?看一看,数一数,谁知道这个魔方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呢?追问: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一层3个,有3层(课件演示)2.长方形拼组(1)自己摆提出要求: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这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用上长方体你也能来试试吗?请小组合作,看看长方体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提问:能拼成正方体吗?——大部分孩子会说不行。

(2)示范摆:出示四个特殊的长方体导语:老师这里也有4个长方体,我请听得最认真的小朋友上来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拼出来的是什么?(摆出一个正方体)提问:同样是4个长方体,为什么你们的不能拼成正方体,而我的却行呢?引导发现:4个完全一样的,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并且可以分成2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这样的长方体才能拼成正方体,并不是4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就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小结:看来4个长方体要想拼出正方体,这个要求可高了,小朋友可不要上当了。

3.巩固练习,数一数导语:刚才小朋友们用正方体、长方体拼出了这么多新的图形,老师也拼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数数每个图形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课件出示)提问:你是怎么想的?4.长方体、正方体的组合拼组导语:一只只小眼睛真亮,数的可真准。

现在,我们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注意语言)——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小结:这节课,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真不愧为设计小能手。

(四)做一做,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转化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现在只有一张长方形纸和一瓶胶水,你能用这两种东西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试试看。

1.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引导。

2.选取“高的”、“矮的”,“不规范的圆柱”在台前做展示。

3.指出哪一个不是圆柱?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感知圆柱上下粗细不同)4.完全一样的两张长方形纸,怎么有的圆筒“高”,有的“矮”呢?(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提醒别的小朋友的?思考题:(PPT出示图片)提问:骰子数字“2”的对面是几?七、教学反思:1.正确把握知识起点在立体图形拼组这节课之前,考虑到孩子已经有了平面图形拼组的相关经验,知道不同形状之间的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换。

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块的起点是非常高的,有不少孩子是玩积木长大的,而积木的原型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图形,孩子已经知道立体图形拼搭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图形。

有人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

因此在这节课中将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操作等活动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的问题,不断对知识进行建构。

首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比较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不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为后面的用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和用长方体组成正方体这两个活动进行铺垫。

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折、拼的过程后,直接感知了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在快乐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在这些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于这些图形相互转化还是有相当的基础的,许多预设的方法孩子们都能够发现。

2.在“做”数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中,实践操作成了孩子感知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的途径。

从一开始的2个正方体不同拼组的方法到不同个数的正方体的拼组,然后到长方体的拼组,接着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合拼组,最后用长方形纸来做出立体图形,这一切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去创造、发现的。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一落实。

在孩子的操作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力极富创造性,通过上节课的引导,孩子已经能够会先寻求摆出数学图形的方法,然后再摆别的图案,有机地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了知行统一。

同时,针对上一课时操作时间较分散、不充分等不足,在这节课中进行了调整,使操作时间相对集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节对于学具要求比较严格的操作课中,学生的学具准备还不够丰富,没有准备“4个完全一样的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并且可以分成2个完全一样正方体”的长方体,这样的学具确实也比较难找,可以由教师准备。

有些小朋友没有带大小一样的正方体,以至于在感受8个一样大的正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时只能靠老师课件演示,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让组内小朋友利用学具合作拼摆。

3.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理解在数一数的环节中,数只有一层的没有困难,但是叠起来的组合图形还是有些争议的。

因此,在让孩子先想象一下被挡住的小正方体有几个后,借助了多媒体的移动将挡住的小正方体移开,一目了然,帮助孩子观察理解,建立表象。

资源引用:浙江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