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04(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五、棕色针叶林土的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重要的针叶用材林生产 基地之一。但是,由于棕色针叶林土位于寒温带, 气候冷湿,地势较高,地表多起伏,土层浅薄, 土壤酸度大,活性铝含量高等因素,使潜在肥力 难以发挥的特点,土壤利用仍以发展林业为主, 培育中径级用材林。不适合大力发展农业。为促 进林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提高土壤肥力,在林业 管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1、分布 暗棕壤总面积 4019 万 hm2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吉林、内蒙。 暗棕壤分布广,向北(向上)过渡为棕色针叶 林土,向南(向下)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 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 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 海拔 800m 以下,小兴安岭海拔 900m以下,完达山 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 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
( 1 )土层浅薄,一般只有 30~40cm,含有砾石 和岩屑。剖面分化明显,具有厚 5~20cm 清晰的灰 白色灰化层,棕黄色的淀积层,灰化层与淀积层之 间有明显的质地突变,粘粒淋淀指数大于2。
(2)土壤呈强酸性,水浸pH4.0~4.5;盐基离子 受腐殖酸的影响大量淋溶,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的 Al3+ 和 H+ 较高,水解酸度显著增高,盐基高度不 饱和,盐基饱和度只有21%~32%。
(2)植被:
主要植被为明亮针叶林、局部有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的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 等。暗针叶林的建群树种是云杉和冷杉。 树叶灰分组成:针叶含硅量较高,盐基含量较 低。
(3)母质: 母质多为岩石碎块;地形一般为中山、低山和 丘陵组成,坡度较缓。棕色针叶林土几乎全部是原 始森林区,以兴安落叶松面积最大,其次为樟子松。 由于所处地势起伏,土层浅薄,仅适于发展林 业。
第二节
暗棕壤
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混交林 下发育形成的,剖面构型为 O-AB-Bt-C ,表层腐 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 度60-80%,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 下两层的淋溶土。 暗棕壤又名暗棕色森林土,过去曾一度被称 为棕色灰化土、灰棕壤。直到1960年,经第一次 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立为暗棕色森林土即暗 棕壤。
(3)铁铝的回流与聚积: 当冬季来时,表层首先冻结,上下土层产生 温差,本已下移的可溶性铁铝锰化合物等又随上 升水流回流重返被淋出部位,在土壤冻结脱水析 出,成为稳定的铁铝锰化合物聚积在土壤表层, 使土壤染成棕色。并在剖面上层的石块底面及侧 面有大量暗棕色至棕褐色胶膜的淀积,活性铁铝 在剖面上层的聚积尤为明显。
三、棕色针叶林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上的差异及附加的成土过 程的影响,棕色针叶林土分为三个亚类,各亚类 剖面形态特征见图4-1。
1、棕色针叶林土 它是棕色针叶林土类的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 它相似与美国分类的冷冻暗色始成土;联合国土壤 分类中的雏形土。其剖面特征及诊断特征如前所述。
(2)有机酸的络合淋溶: 在温暖多雨季节,真菌分解针叶林的凋落物 时,形成酸性强、活性较大的富里酸类的腐殖酸 下渗水流, 含有富里酸类的下渗水流导致土壤盐基及矿 物质 Fe、 Al 的络合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 土壤呈酸性。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淋 溶物质受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 显著的发展,同时淀积作用也不明显。 (隐灰化过程、准灰化过程)
(6)土壤肥力:较低,表层由于土温低,又呈 粗有机质状态,营养成分多为有机态,有效性低。 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均低。 (7)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因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因而容重低, 0.9~1.0/g/cm2 ,随深度的增加,土 层变化显著。土壤持水力以0~30cm的平均毛管持 水量计算,草类—落叶松林为143.0%,杜鹃—落 叶松林94.6%。
Ah(或 H)层:腐殖质层(或毡状泥炭层),厚度 约10cm,腐殖质含量40g/kg~80g/kg,不稳固的团块 结构,暗棕灰色(7.5YR6/2),较疏松,多木质粗 根及局部白色菌丝体。或该层为泥炭层,为毡状凋 落物与矿物质混合物,暗棕色(7.5YR4/3),中壤, 有白色菌丝体。向下层逐渐过渡。
( 3 ) SiO2 在灰化层明显富集,全土 SiO2/R2O3 达 9~10,表层7~8,而淀积层4~5;粘粒的 SiO2/R2O3率 在表层、亚表层达3.5~4,淀积层 2.0~2.5。可见硅铁 铝率在剖面上有较大的分异, Fe 、 Al 氧化物在淀积 层积累。 (4)粘土矿物在强酸性有机螯合物淋溶下,发生 强蚀变,底层以蛭石、水云母、绿泥石为主,灰化 层以高岭、蒙脱、次生石英为主。 ( 5 )表层有机质含量达 200g/kg~300g/kg ,多呈 半腐解状态, C/N比宽达 20~30 ;灰化层有机质含量 急剧降低,淀积层有回升,表明有机质有向下淋溶 淀 积 过 程 。 腐 殖 质 组 成 以 富 里 酸 为 主 , H/F 为 0.08~0.61 。土壤全磷缺乏,速效磷极缺,土壤肥力 很低。
AB 层 : 过 渡 层 , 厚 约 6cm 左 右 , 暗 灰 棕 (7.5YR5/2),质地多为中壤,核块状结构,含 有石块,石块底部可见少量铁锰胶膜,较紧实, 有木质粗根。
Bhs层:淀积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0~30cm, 淡棕色( 10YR7/6 ),核块状结构,较紧实,根极 少。土层薄处,有大量砾石,层内或砾石面上可见 铁锰和腐殖质胶膜及 SiO2 粉末,该层一般无明显淀 积现象。
1 、对现有过成熟林采用二次渐伐、择伐方式较为 适宜,或根据森林生长情况,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 以防止陡坡土壤的侵蚀及平地土壤的沼泽化。 2、对于采伐或火烧过的地方要及时更新造林。 3 、在林间空地居民点附近及交通方便的无林荒地, 在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地方,发展林区的蔬菜牧业生产 等。 4 、在人口稠密地区及采伐地要注意防止产生水土 流失,保持水土和水源涵养,确保森林的在生产。
O ( O1 , O2 ) 层 : 枯 枝 落 叶 层 。 包 括 两 个 亚 层 , 0~2cm厚的新鲜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常与藓类混合, 潮润,棕色(7.5YR5/4),疏松有弹性,局部可见白 色菌丝体;其下为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厚度约为 2~10cm 左右,比上层紧密,有时微显泥炭化,暗棕 色(7.5YR4/4),可见细根和白色真菌菌丝体,明显 过渡。
( 5 )土壤矿物全量组成:表层、亚表层 SiO2 明显 聚积,淀积层 R2O3 相对积累,前者全土 SiO2/R2O3 为 4.3~5.8 ,后者 3.2~4.8 ;粘粒的 SiO2/R2O3 也有同样变 化趋势,表层2.6~2.7,淀积层2.3~2.5。活性铁、铝含 量较高,在剖面中有明显分异。 粘土矿物在剖面上的分布,上层以高岭石、蒙脱 石为主,下层以水云母、绿泥石、蛭石为主,矿物发 生了明显的蚀变。
2、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地势偏高、 土层浅薄的残积物母质上。 在剖面形态上,有灰白色的灰化 层或斑块,B、C层含有大量石块,石 块底面有明显的铁、锰和腐殖质胶膜 有 SiO2 粉末。铁、铝活性强、含量高, 并有下移的趋势。其剖面构型为O ( O1 , O2 ) -Ah-E- ( Bhs ) -C 或 O ( O1 , O2)-Ah-E-Bhs-C。 相似于美国分类的不饱和淡色始 成土,联合国分类的不饱和雏形土。
二、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形状与诊断 特征 1、成土过程
(1)针叶林毡状凋落物层和粗腐殖质层的形成: 针叶林等凋落物缺乏灰分元素,酸性环境下主 要靠真菌的活动进行分解,形成富里酸,而且冻层 本身又阻碍水分把分解产物排走。 6~8月份的真菌活动,不能使每年的凋落物全部 分解,长期积累下便形成毡状凋落物层。在凋落物 层之下,则形成分解不完全的粗腐殖质层,甚至积 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C 层:母质层,棕色( 7.5YR5/4 )或同母岩颜色, 以石块为主,在石块底面,大都可见铁、锰和腐殖 质胶膜。母质多为花岗岩及石英粗面岩的风化物, 质地粗造,酸性反应。
3、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1)剖面构型与性态:典型剖面构型如上所述, 表层为 2~8cm 厚的残落物层,下为粗腐殖质与土 混合Ah层。从表层至母质,土体浅薄,土壤总厚 度一般不超过50cm。枯枝落叶层是森林土壤的重 要特征。 (2)机械组成:全剖面含有石砾,质地多为轻 壤—重壤,以<0.001mm粘粒所示的粘化率B/A略 高于1.2或小于1.2,粘粒有下移趋势。
2、它与世界各地所公认的灰化土的区别: 灰化土是寒温带或温带针叶林下,于酸性母 质上产生酸性络合淋溶的土壤,其剖面构型为O-Ah (有时无)-E-Bhs-C,E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 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 淀积层。 棕色针叶林土在剖面上与灰化土有些相似,但 灰化过程弱,灰化层仅有灰色,有SiO2粉末,但灰 化淀积层不明显,且土壤盐基饱和度也较高。
(4)在较低地形处,由于土壤水分过饱和而产生 冻层凸起的圆丘,其直径约 1m 左右,高 10~20cm , 使其圆丘周围凹陷处经常积水而产生泥炭化和潜 育化的附加过程。
2、剖面形态
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态特征通常是土层较浅薄, 一般在 40cm 左右,土层内多砾质岩屑,质地较轻, 无论坡上坡下多以壤质为主;全层呈棕色或暗棕色, 分层不明显;表层腐殖质处于半分解状态。 其剖面形态为:O(O1,O2)-Ah-AhB-Bs-C。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
1、分布 棕色针叶林土在集中分布东北地区大兴安岭 在北段,海拔800~1700m范围内。 北靠黑龙江畔,隔江与东西伯利亚针叶林相 邻,南达牛汾台与索伦 —阿尔山地区,西北部到 额尔古纳河,东北部约至呼玛;在长白山、小兴 安岭,棕色针叶林分布与 800m和 1200m以上的山 地土壤垂直带土壤中。 内蒙 48.52%,黑龙江 37.86%,四川云南有少 量分布。
2、形成条件 (1)气候(低温和冻层) : 大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土区的气候属于寒湿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低于-4℃。 土壤冻结期长,冻层深厚,可达2.5~3m之间, 并有岛状永冻层。 冻层造成特殊水文条件: 1 )温度梯度引起汽化水上升,在冻层中随 温度下降而凝结,在冻融过程中可使水分大量积 聚于表层,使表层呈现过湿状态; 2 )另一方面冻层可阻碍物质向土层深处淋 溶,甚至在冻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而发生侧向移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