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地理学 第6讲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土壤地理学 第6讲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五、利用与改良
暗棕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是红松的中心产 地。暗棕壤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地形平缓、腐殖质层较 厚的地段垦殖农田和发展多种经营,农垦区易种大豆、玉 米,林下种人参。
质地适中,耕作阻力小,排水通气良好,易发小苗,有利 于作物的早熟。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决定于土体的厚度和有 机质的含量,耕垦后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第三节 白浆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白浆土是温带湿润地区森林草原下发育的具有明
显白浆层(E层)的土壤。 一般分布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高河漫滩及河谷
阶地,山间谷地或盆地以及山前洪积台地上亦有分 布。 母质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多具有“二层性” (上轻下粘)层次排列。
第三节 白浆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三节 白浆土
第二节 暗棕壤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暗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气候属温带湿润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温-1~5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80。
原生植被为针阔混交林。 地形以山地为主 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玄武岩和各种变质岩
等的残积、坡积物积物。
第二节 暗棕壤
二、形成特点 暗 棕 壤 的 形 成 特 点 主 要 是 弱
暗棕壤呈酸性、微酸性,pH 5.0~6.5,表层盐基饱和度为 60~80%,表层以下有明显的交换酸(交换性铝为主)。土 体层间化学组成比较一致,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分别为 2.8~3.3和2.0~2.5。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第二节 暗棕壤
四、亚类划分
暗棕壤
暗棕壤 灰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潜育化暗棕壤 草甸类暗棕壤 ………………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白浆土的物理性质较差,土壤容重A层>E层>B层。全土层 呈微酸性,且较稳定,不受季节性影响。白浆土的有机质、 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它矿质养分储量均为A层>B层>E层。
第三节 白浆土
四、亚类划分
暗棕壤
暗棕壤 灰化暗棕壤 白浆化暗棕壤 潜育化暗棕壤 草甸类暗棕壤 ………………
第三节 白浆土
五、利用与改良
酸性环境下的腐殖质积累、 淋溶和粘化过程,同时进行 着白浆化过程。 凋 落 物 的 灰 分 以 钙 镁 为 主 , 钙镁盐基明显表聚,表层腐 殖质组成以弱酸性的胡敏酸 为主。
第二节 暗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暗棕壤的剖面层次呈逐渐过渡,一般无明显的灰化层和铁铝 淀积层,发育正常的剖面为A0-A-B-C构型。凋落物层(A0) 有较多的白色菌丝体。A层为棕灰色(8~15cm)。B层呈棕 色,质地较粘,结构面常有铁锰胶膜。C层近于母岩颜色, 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
间短促,以及冻层的顶托和生物积累作用,其淋溶 程度较弱。同时,在表土先于下层结冻时,部分已 下移的物质尤其是铁的化合物又随上升水流返回表 层,从而使土粒染成棕色。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二、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剖面基本上呈棕色,层次分化不明显,为A0-A-AB-C构型。 A0层厚度较大(≤10cm) 。A层呈灰棕色,局部有白色菌丝体 。AB过渡层色泽变浅(可向白浆化或灰化方向发展)。B层呈 棕色,无腐殖质淀积,粘粒较多,石块底面有铁锰胶膜淀 积。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5.0~5.5,盐基饱和度多为50 ~7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土体化学组成:A、B层间的Si02、Al2O3含量几乎无变化,B 层中Al2O3有所增加,Al基本无移动,而Fe稍有移动。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三、亚类划分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 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四、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都是冷湿针叶林下发育的 土壤,但以原始林居多,因而是我国针叶用材林的重要基 地之一。这些土壤的酸性强,肥力低,加上气候冷湿。但 在采伐成熟林时,如能注意及时抚育更新,保持水土和培 育土壤肥力,仍可获得木材的高产和稳产。
第二节 暗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暗棕壤是我国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
有明显腐殖质积累和弱酸性淋溶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和
完达山等山地,此外,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边缘高 山带和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分布。 分布特点是: 向南或向下过渡为棕壤,向北或向上 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
二、形成过程 白浆土具有明显的白浆化作用 白浆化作用:在透水不良的粘质
心土层顶托下,上层土壤由于周期 性滞水而产生的低价铁、锰,大部 分沿着缓坡侧向漂洗或沿着心土棱 柱状结构裂隙下渗,形成锈斑、铁 锰结核和胶膜等各种形式的淀积。 而原土壤颜色变浅。
第三节 白浆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白浆土由于由于铁、锰的淋失和淀积,发育正常的剖面为AE-B-C构型。A层,壤质,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多呈暗灰色, E层壤质偏砂,呈灰黄至灰白色,微显片状。B层较厚,粘质 ,有明显的淀积粘土膜及铁锰胶膜,暗棕色,棱柱状或棱块 状结构。
思考与作业
掌握暗棕壤、白浆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识记形成过程与 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暗棕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是红松的中心产 地。暗棕壤应主要用于发展林业。地形平缓、腐殖质层较 厚的地段垦殖农田和发展多种经营,农垦区易种大豆、玉 米,林下种人参。
质地适中,耕作阻力小,排水通气良好,易发小苗,有利 于作物的早熟。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决定于土体的厚度和有 机质的含量,耕垦后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07第3次印刷)
方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内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4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主要内容: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 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
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
一、形成过程 棕色针叶林土仍具酸性淋溶特征。但每年淋溶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