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的故事

陶行知的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

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的故事还有许多,都值得我们去阅读。

另外,他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叫王友学生的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的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

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很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毕竟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的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为你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一块糖。

好了,我的糖用完了。

我看,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说完,拍拍王友的肩离开了校长室。

陶行知先生墓前的牌坊上刻着他亲自题写过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这是他对理想社会境界的追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广阔胸襟的描绘。

而他对天下的爱,原是渗透在点点滴滴之中的。

许多教育工作者嘴上说着“尊重儿童”却常常动辄训斥孩子,特别是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更加缺乏理解和尊重,常常用教师的威严去震慑儿童。

看看陶先生的行为,这四块糖一步一步的让一个犯错误的孩子从“紧张地等待训斥”到“惊疑地接受肯定”到“愧疚地承认错误”到最后的感动。

这一个心路历程相信他一辈子也忘不掉,相信在受到陶行知校长如此尊重而感动后他也会同样去尊重和感动别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我们却常常将它变成不着边际的宣言。

爱是点点滴滴的,情事实实在在的,那实实在在所融入的浓浓的情,才是教育的真谛。

向陶行知学习!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这是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

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陶行知先生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

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

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

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

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

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

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

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

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

公鸡喔喔地乱叫。

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

鸡直叫不吃。

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

鸡挣扎着仍不肯吃。

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

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

”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四块糖”——陶行知学校管理艺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

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

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

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

”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

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

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

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这小小的“四块糖”,折射出了陶行知高超的批评艺术。

当陶行知看到王友站在校长室门前等他的时候,心里不免为他遵守时间而高兴,第一块糖在表扬他能够准时来到校长室,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让王友感觉到校长的慈祥与宽容,拉近了两者的心理距离。

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没有正面批评王友,而是抓住他听话的优点,从“侧翼”进一步表扬他,第二块糖不仅让王友折服于校长的宽容态度,而且开始自觉地反思他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地认识到错误。

接着,陶行知依然没有直接批评他砸人的结果,而是从事情的反面入手,表扬王友砸人的原因,通过表扬王友犯错误的良好动机,使王友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砸人的不良后果,所以第三块糖不仅使王友完全被校长的人格所征服,并主动承认了错误。

事情本可以到此结束,但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陶行知又拿出第四块糖进一步激励他,既表扬他承认错误,又教育他以后不要再犯错误,从而将批评延伸到王友将来的行为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