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
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
"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
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
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
"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
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
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
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10.01],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美国纽约。
他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布鲁纳193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52-1972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1960 年与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1980 年任牛津大学教授。
1980 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
布鲁纳主要因为对教育作出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宣称:“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
”这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课程改革运动。
布鲁纳非常注意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巨大作用,他认为:要让儿童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教育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发现法”是儿童的主要学习方法。
布鲁纳对儿童心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理论上,提出了研究智力发展的途径和准则。
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知识力量或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智力成长(发展)理论应考虑五个准则:刻划智力运算的特征;思想活动的自然方式;文化背景;进化的痕迹;教育的作用。
为了说明智力的成长(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
再现表象具有媒介性、选择性、概括性和转换性。
再现表象分为三种:动作性再现表象、映象性再现表象和符号性再现表象。
他以再现表象作为测量认知发展或智力发展的指标,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象式再现表象阶段和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
换句话说,儿童智力发展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即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在其认知,发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对教材结构的一般理解”,使儿童“对教材能有直觉的理解”,并达到“学会如何学习”和促进智力发展。
他认为,教学论必须考虑三个方面:人的天性、知识的本质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性质。
由此,布鲁纳提出并论述了四条教与学的原则:1.动机原则。
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2.结构原则。
强调要教给学生各门学科最基本和最佳的知识结构。
任何教材结构的组织均需注意:再现的形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基础;教材的组织要符合经济法则,应教给学生简明、扼要而又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教材。
3.序列原则。
认为儿童智慧发展的程序是:从动作性表象模式经映象性表象模式到符号性表象模式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人发展中的编码系统,它很可能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佳序列。
据此,教师传授新科目、新课题时,最初宜用"非语言的指导"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由图表或图画表示的再现表象,最后用符号,也即通过语言的使用进行教学。
对年龄较大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在象征式水平上开始学习新知识,但也需为之提供可依靠的基本形象。
4.反馈原则。
为掌握某个课题,学生必须获得反馈,知道效果如何。
他强调,“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
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布鲁纳(Bruner,J.S)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1959年到1960年所著的《教学过程》一书,比较集中地介绍了他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主要关心的是人们借以主动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手段,认为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进而他提出发现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所以学习的实质在于发现。
因而人们把他的理论称为认知——发现说。
这种理论的重点在于: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布鲁纳强调已有经验的作用。
2.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3.知识的评价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看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等。
三、如何促进学习的实现(一)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二)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布鲁纳提倡发现式教学。
发现教学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以下一些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
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知识性的语言文字。
直觉思维的本质是影响和图像性的。
3.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发现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
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4.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
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
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通过对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认识,我觉得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最为重要。
我认为发现式教学的好处在于:发现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实施发现教学法,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变化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
实施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教学重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将材料的现成结论交给学生,而是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与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和讨论。
同时,要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过程,避免了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进行单向的灌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利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情感体验,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发现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现教学法将探究学习引入学科教学,它重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质疑解惑的情境之中,经历了阅读感知——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创新学习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发现教学法正是让学生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现成的结论,使学生在怀疑中进行探究。
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都需阅读一定量的材料,通常容易忽视的知识和联系此时会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长足的张扬,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释放,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这种发现式教学模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开展发现式教学的开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感受体验、观察比较、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新知。
发现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举实例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做、思、悟”来学习。
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