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精心整理艺术概论复习总结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洛神赋图》相传为东晋大画家C 的作品。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A.王羲之B.钟繇C.顾恺之D.张芝2. A.3.曲:[1] A.4. A.5. A.6. A.7.1980 A.8. B.赵丹C.秦怡D.李默然9.《草叶集》是美国作家B.惠特曼的作品。

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892)《草叶集》(LeavesofGrass)6.哈里叶...2009-5-7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A.海明威B.惠特曼C.梁启超D.德莱塞10.梁启超在文学上积极鼓吹"小说界革命"。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别士、楚卿、松岑、陶佑曾等人纷纷发表文章,他们除了赞同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调小说改造社会功用.A.蔡元培B.胡适C.梁启超D.黄遵宪11."吴带当风"是指“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

吴带当风”是指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他以独创的佛教美术样式“吴家样”盛名传世,至今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吴道子(约686一?)中国唐代画家。

画史尊称吴生。

又名道玄。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垂拱二年(686),卒于上元元年(760)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克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

A.吴道子B.曹不兴C.苏轼D.吴镇12.李贺鬼”,、《金补充:A.13."A.14.比较研究《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

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批判现实主义D.荒诞派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传播四要素是艺术信息、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

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影响民俗艺术传播的四个要素,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民俗艺术的有效传播和传承发展。

16.根据审美需要,建筑可以分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等。

围绕建筑、艺术和建筑艺术三者的本质和内在关系,对建筑艺术鉴赏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建筑审美学:建筑艺术鉴赏原理之研究》以经典美学为基础,运用当代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成果,论证了建筑艺术的本质精神和构成关系,系统阐述了建筑艺术鉴赏理论。

《建筑审美学:建筑艺术鉴赏原理之研究》创造性地将建筑艺术区分为“形式倾向”和“情感倾向”两种类型,并提出了“注意力节省”和情感的涌动”两个基本的审美鉴赏原则以及“质质美”、“质形美”等概念,具有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

17.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其代表作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20世纪拉丁美洲小说流派。

发轫于30年代。

早期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对美洲印第安人或黑人神话传说的发掘,代表作是危地马拉作家M.A.阿斯图里亚斯的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的传说》,中期魔幻现实主义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主要包括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通过神话原型的显现以展示拉丁美洲的文化混杂和社会矛盾是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

此后,魔幻现实主义盛极而衰,但它的某些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甚至更晚。

40年代末到国》到7018.19.:歌剧、:歌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名称由来-发展过程-艺术特色-艺术品貌-戏曲行当-戏曲音乐。

20.泰纳认为,文艺创作及发展取决于三种力量,即时代、种族和环境。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和情感的统一20.泰纳认为文艺创作及发展取决于三种力量即.时代种族环境15.艺术中的意境是主体情感与、、、、、.2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唐代作家王维诗画艺术特点的概括。

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唐代作家王维诗画艺术特点的概括.22.《毛诗序》提到诗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这些名称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在唐以前,并没有把“风”、“雅”、“颂”作为《诗经》的三种体裁,“赋”、“比”、“兴”作为《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

如《毛诗序》解释“风”就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就是既把“风”作为诗体同时也作为诗法,是体、法并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解释“比”、“兴”时也是把二者即作为表现方法又作为诗体,如说“比体云构”,“毛诗述传,独标兴体”,“起情故兴体以立”。

这表明在唐以前所谓《诗经》“六义”是既指六种体裁,又指六种表现方法。

近人章炳麟曾考证作为六种诗体,古代曾以入乐与不入乐加以区别。

“风”、“雅”、“颂”是入乐的;“赋”、“比”、“兴”,则“不被管弦”,“不入声乐”,所以后来在孔子录诗时被删去。

把“六义”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是唐代的孔颖达,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比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2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同艺术中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

④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

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同观众见面来完成,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答》24:审美期待指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满足主体美审美需求的心理活动,是审美主体依照审美原则对审美客体的形式及效果的期待和希望,来满足自身的审美心理、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25.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

答》25:内容介绍《艺术的意蕴》在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广阔坐标上,从世界客体、创造主体、作品本体、接受主体等多种维度入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及艺术学的有关问题。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第五,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意蕴。

26.答》26同时在带来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片面的技法传授使孩子成了摹仿的工具。

这样的教法无视,甚至泯灭了“性灵”的体验、抒发,何谈发展创造性?【附:素质教育在美国】【附报道一:《学校让孩子大胆想像八成家长却“愤怒”地让孩子退学》】我们强调美育中感性教育的重要并不是否定技法的传授、理性因素存在的必要,而是提示美育过程中,应在理性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感性能力,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理性观念是体现于直观的形式中的,如形象、话语等,这种活泼生动的传达方式,更容易对人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在现代传媒中已被广泛运用,如广告、音乐作品、影视剧等对社会,尤其青少年的审美趣味、生活欲望,乃至人生观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多方面影响。

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也是美育的核心——审美育人。

在人学的意义上,感性并不仅指感性认识,而是就人的生存状况和人性、人格而言的,强调美育是感性教育的意义在于:在承认审美教育的规范性的同时,重视其解放功能,肯定在美育过程中承认并尊重个体的人的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的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的社会性的普遍强化,“规范”已不仅是人实现目的过程中的手段,而变为压抑人,扼制人的发展的东西,构成与人的对立,使人趋于千篇一律的“工具”,走向异化。

强调美育的感性教育特点,对个体而言,是解放工具理性束缚下的个体生存的个别性和主体性,以及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基本偏重理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并实践美育的这一特性,使之与理性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素质教育的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感性能力有很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人的理性能力。

理性能力片面增长,感性能力缺失的人不是人格完善的人,而最终其理性能力的发挥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其生存质量。

晚年的达尔文便是一例,他自己也深为此苦恼。

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发展人的感性能力,保持个体活泼的生命力十分有意义,否则人便失去创新的动力,主体价值便无从实现。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的一件奢移品,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