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结构讲解(一)(精)

作文结构讲解(一)(精)

作文结构讲解(一)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行文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造成文章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特别是在考场上,很多同学因为时间有限,往往审题结束后直接提笔于答题纸上写作。

于是,有人写到一半才发觉自己写歪了,偏离了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有人写完了才注意到自己写漏了一段重要的话,影响了文章中心的明确等等。

其实,这些失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能在下笔写作之前先围绕自己从材料得出的中心简单地列个提纲,弄清楚内容的主次、详略,主要内容又如何处理,开头与结尾又如何照应,如何过渡,如何分段等问题,也就是作文的结构,那么我们的文章质量会有所提高,得分自然也就会增加。

因为最近的考试大家都是议论文居多,目前热门的供料作文最容易把握的文体也是议论文,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简单的来谈谈议论类文章的结构。

导入新课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

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考纲上关于基础等级的第四条要求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本节课专门讲解议论类文章的结构方式。

高考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作限制在一定枷锁之中。

文章结构也有相应的制约因素,这是由阅卷者阅卷时间的短暂性,以及考生手写字体的模糊性决定的。

为了让阅卷者迅速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务必要完整、清晰、严密,如何才能做到呢?其一,结构最好模式化。

写高考作文,最好采用考前精心准备的现成的模式化结构,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能保证文章质量。

临时安排行文结构,难免百密一疏,更何况,天下文章的结构本身也比较固定,不必在此之上花太多时间。

议论性文字的主体结构主要体现在论证层面,常用的就是三段论式。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开头——一般是先提出问题,交代说明“提出论点的原因、由来。

这一部分要说清这篇文章所说的“是什么”。

要求短小精悍,点到为止。

中间——主要是“分析问题”。

要摆事实讲道理,综合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要说清楚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讲。

要求内容充实、丰富、理据俱全。

结尾——“解决问题”的部分。

或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二者兼顾。

这一部分主要是告诉人们“怎么办”,要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应试作文常见的结构:(多媒体)其二,段落最好精短化。

段落安排精致短小,这应是年年高分作文在结构上的共性。

因为段落精致短小,阅卷者才容易在极短时间里把握大意,及时发现亮点。

相反,总是三四百字一段,又加之文字为考生手写,不规范,且是网上阅卷,电脑呈现本也不够清晰,阅卷者把握段意就困难了许多。

其三,段首句最好主旨化。

一个段落主旨,最好放在段首句。

也就是说,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

因为段首句是阅卷老师容易注意的地方,各段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就清楚了。

比如05年北京卷高分作文《说“安”》。

开头:提出论题,“心安者,成万事。

”第二段段首句:“遭遇坎坷时,需要心安。

”第三段段首句:“身处逆境时,需要心安。

”第四段段首句:“面临成功时,需要心安。

”结尾段:“心安者,成万事”。

仅看这些段首句,便已知七分文章。

其四,跌宕起伏处最好标识化。

文章当以曲折跌宕跳跃为美,高考作文当然也应如此。

但凡跌宕起伏处最好明确标识出来,以求文章脉络明晰。

如何标识呢?固定语句反复表述,割分为独立小段或设置过渡段。

高考佳作《勿以好恶论断之》一文中,“勿以好恶论断之”的句子就多次出现,使文章思路有了提示和引导,从而使文章结构呈现出呼应完整之势。

其五,精彩之处最好独立化。

一些精彩的句群或句子,思想精彩或语言精彩的,我们最好让其单独成段,以便引起阅卷者的注意,一俊遮百丑,阅卷者有了好感,这分数可能就上去了。

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1. 总分式:可分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2. 并列式:同类并列,异类并列,对比并列。

3. 层进式:各层次之间一层层推进。

4. 对比式: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

5. 限时作文易操作形式:启感式、推迭式 。

一、总分式:“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1.引论(开头)与结论(结尾)前后呼应并紧扣标题。

2.本论部分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呈分列式布局,从几个层面展开论述。

话题:人生标题:储藏人生人生,不也是一种储藏吗?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藏真情。

①友情,是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藏。

(夹叙夹议、正反对比) ②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藏。

(夹叙夹议、正反对比) ③学识,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储藏。

(夹叙夹议、正反对比)二、并列式有时也叫三点式,即是在论证思路中,或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在整体与局部均可使用。

并列式结构模式(论据并列):引论(提出论点)论据① +分析论证本论(证明论点 )论据② +分析论证 并列论据③ +分析论证结论(照应全文)并列式结构模式(论证并列):引论(提出论点)分论点① +分析论证本论(证明论点)分论点② +分析论证 并列分论点③ +分析论证结论(照应全文)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

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只要依次证明分论点成立,也就论证了中心论点,这便是并列式。

三、层进式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地深入论证论点。

“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模式:摆现象-----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找对策)话题:曲径通幽标题:径不“曲”,何以通幽?开篇点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已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了。

只这一“曲径通幽”,不知道出Array了世上多少行事之玄机?引述过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其实,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曲径通幽,又何止于此?曲径通幽,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分析说理曲径通幽,是摄影爱好者不断找寻的目标事曲径通幽,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曲径通幽,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人联系现实:曲径通幽,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呼应开头:“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写作《要钻牛角尖》的提纲(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会怎样)递进式结构可以和总分式结构综合运用。

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分别设立分论点,进行阐述。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

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

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

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四、对比式就是在论证思路中,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

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

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正反对比论述结构”也叫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对比式结构模式:第一段亮明观点第二段正面剖析(危害、根源)第三段正面举例(点、面)第四段反面阐述(作用、好处、意义)第五段反面举例(点、面)第六段联系现实(正、反)第七段重申观点(也可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要灵活使用)如命题《为“班门弄斧”叫好》的构思提纲:①确立观点:“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

但……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②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③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④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五、变式论述结构也叫启感式论证结构。

这种写法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

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联:联系现实结:做结论结尾时,要用不同的语言重申自己的看法,作好分析议论后的小结,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如果能再选用两三句支持证明你看法的名言,或评价事例的名言放入文中就更好了。

供料作文的结构(两种):(多媒体)从材料引出论点——分析原材料——补充事例后议论——联系实际议论——回到原材料,再次明确论点分析原材料——从材料引出论点——补充事例后议论——联系实际议论——回到原材料,再次明确论点六、推迭式: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第一步:立论。

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第二步:入据。

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

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第三步:结承。

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

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