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Sathye(2003)使用DEA分析了印度的银行生产效率,并构造了两个模型来衡量三类银行的效率评分随投入和产出的变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都对如何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些国家的做法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可以做为我们参考的依据。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方式的国家。1989年,美国为解救储蓄贷款机构的信用危机问题,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简称RTC)。RTC在国会预算安排下,获权将资不抵债的储蓄贷款机构的好资产与坏资产分离,采用资产证券化、个别销售、招标出售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随后,北欧部分国家、中欧和东欧经济转轨国家、拉美国家、法国相继采取与美国相同的策略来处置不良资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诸国也开始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美国RTC的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效仿,如先后出现了日本桥银行、波兰工业发展局、墨西哥POBAPROAAMC、泰国的金融重组管理局FRA、韩国的AMCKAMCO等等。总之,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类似AMC(资产管理公司)的专门机构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5、研究方法
鉴于各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处理方式也是各种各样,不一而同,本文将在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研究方面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并选取部分国家,对该部分国家的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情况、背景、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客观地进行分析问题,正确总结国内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和教训。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良资产的原因分析,债权转股权研究,资产证券化研究等。国内关于不良资产相关问题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何仕彬,1998),《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周小川主编,1999〕,《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研究》(刘德福主编,2004),《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李勇主编,2005)等等。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都对处理不良资产的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7、进度安排
2007年7-9月进行论文材料收集工作。
2007年10月形成开题报告初稿。
2007年11-12月开题报告定稿。
2008年1月进行开题报告答辨。
2008年2-5月进行论文初稿、定稿并送审工作。
2008年6月进行论文答辨。
注:可加附页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Ball和Feltenstein(2001)用一个受大量不良资产困扰的地区银行数据建立动态均衡模型,并以此从多方面评估了该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带来的危害。
Taniuchi(1997)研究了日本金融系统中坏账和金融违规现象之后,评估了坏账对银行的影响程度,并回顾了金融违规现象及未来可能的趋势。
三、开题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及处置的研究
1、课题来源
自选。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是不良资产的问题。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截止到2005年末,全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724.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0.5%,其中很大部分不良贷款很难收回,将形成损失。况且,这还并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真实的情况,实际情况是还有部分贷款的风险尚未显露出来,各家银行为了报表包装的需要,尽量将一些潜在的不良贷款掩盖起来。如果按贷款的实际情况足额提取损失准备金,则实际财务成果都表现为亏损。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整体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绝对数额巨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是国内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当前,举国上下正在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和谐来自于稳定,而稳定金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庞大的金融不良资产更是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
虽然各国在解决不良资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国参考,但并不是说国外在不良资产的研究方面就很充分或完善,实际上各国的情况参差不齐,各国在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与实践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仍是一个需要致力研究的课题。并且国外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文献一部分是在研究银行危机的文献中同时讨论,银行不良资产只是作为其研究课题的其中一个分支,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处置方式的全面分析都还尚欠缺。
夏晶(2000)借鉴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债转股、重组、证券化、销售等处置方法进行研究。
张晓文(2002)较系统地阅述了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运用打包出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投资商的选择以及打包出售价格的确பைடு நூலகம்等技术性问题,还就进一步拓展打包出售业务提出几点建议。
董雨、李俊((2003)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资产证券化这种新兴的不良资产重组方式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及全球化,国内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注意力投向不良资产市场,同时不良资产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日益壮大并渐趋成熟,这都意味着大量不良资产将逐步进入市场。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元化竞争和更大压力。如何处置好不良资产将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彭惠(2004)通过分析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提高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建议。
应该说国内部分学者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并且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该领域理论,拓宽了视野。但是从实际工作中来看,不论是在研究角度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缺乏一个较为合理和统一的比较分析框架,以至于难以从较全面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考虑。
不良资产的问题不仅是困扰我国银行业的一大难点,而且也是世界各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尽管各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不同,但是,如果能正确借鉴国外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经验,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或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创造商业银行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更好地建立科学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亦将对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起到重要的作用。
4、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鉴于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所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处置方式等进行比较后,总结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并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进行阐述。
根据上述总体构思,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总体构思;第二部分,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及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比较。第三部分,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方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
6、本文力求创新之处
本文希望通过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形成的背景、不良资产的成因、具体的解决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后,构造出一个从全局出发考虑的较为全面和合理的比较研究框架,并着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方式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自己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与研究结论,使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能够为商业银行从事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同志提供一点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