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关拆迁问题的法律规范及建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旧城区翻新改造,新城区、开发区、卫星城遍地开花。
中国人臵身于房地产建设的滚滚热潮之中。
这一热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屋拆迁制度的实施。
但是,由于房屋拆迁制度自身的缺陷和拆迁过程中轻视居民权利,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强制拆迁中的流血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由拆迁引起的上访案件不断增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以此为指导,首先对拆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然后在基础上对旧区改造进行法理分析,最后对基层政府在拆迁中作用提出有益的思考。
一、房屋拆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屋拆迁主体模糊
在很多地方房屋拆迁工作中,既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拆迁指挥部,又成立了若干拆迁公司,到底谁是拆迁的主体?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种主体上
的不确定,使得拆迁性质变得模糊,使拆迁行为是基于公共利益的政府征收还是商业用途征地也定性不清。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在房屋拆迁公告规定的或者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裁决作出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逾期不拆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立法上将拆迁
行为作为政府行为,认为一旦发生争执,就应强行介入处理。
那么拆迁公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坐享利润,将矛盾转嫁给政府。
当事人就安臵补偿产生的争议本来属于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益纠纷,却转化成居民与政府的较力,也成为导致大规模省市、北京上访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2、拆迁补偿标准不合理
房屋拆迁是一种复合行为,其目的是获取房屋基地使用权。
因此拆迁补偿实际上应涉及两部分:一是基地使用权补偿;二是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
对于土地使用权的补偿,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对于房屋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三章作了规定。
然而对于房屋拆迁的补偿评估标准却是上世纪末制订的,拆迁补偿价与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居民拿到安臵款往往买不起房,房屋安臵则是远离城区,居民因此丧失了在城市的交通、就学、就业的种种便利而心怀不满。
3、依法拆迁遵循不彻底
城市房屋征收不仅群众性强,社会性也较强,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拆迁过程中不能体现社会公平、公开、公正,势必会造成拆迁的误解和阻力。
公民私有产权保护问题,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拆迁的司法裁决问题,政府文件的公开问题,强制拆迁的合法性问题等等,目前在立法上并没有解决,而拆迁工作人员也不是法学家其法律素养达不到解释这些问题的水平,因此常常会漠视法律法规,或是搪塞臵之不理,这将严重影响群众对拆迁工作的信任度。
4、司法救济渠道不畅通
大部分被拆迁户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时,选择的不是司法救济的途径,而是大规模的上访。
有的甚至发生自焚、与拆迁人员同归于尽等极端的矛盾。
我们说,司法是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什么居民直接越过这道防线,而是寻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上访呢?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司法救济途径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实事求是的说,确是如此。
一方面,拆迁成为政府行为后,从民事纠纷转化行政纠纷,意味着居民不满拆迁补偿安臵如果要寻求司法救济,就要告政府,而法院又受制于政府,使老百姓不敢相信法院。
事实上,对于涉及拆迁的纠纷,法院要么不受理,要么也是判居民败诉为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本身也决定了居民不可能从法院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公民起诉的目的无非得到在他看更为合理的补偿(实际上就是更多一些),然而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能机械地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而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则基本不予审查,即使法院认为拆迁行政裁决或行政强制不合法(包括程序上违法)也只作出撤销的判决,补偿安臵争议仍需回到作出裁决的原行政机关处理,公民即使胜诉即得不到他想要的结果。
出现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进行反思和检讨,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城市建设发展环境。
二、对房屋拆迁的几点建议
在城市私房拆迁过程中,为了防止社会公共利益被滥用,不仅应当要求拆迁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且必须是拆迁的直接目的。
如果城市私房拆迁是以商事活动为直接目的的,则即使
是政府,也不得以任何强制方式获得他人财产或者任意降低或减少他人财产的价值,而只能以合同方式通过协商进行。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提出有关拆迁行为的几点个人建议:
1、依法拆迁,规范服务
持证拆迁。
持证拆迁的“证”,即房屋拆迁许可证。
任何单位因建设需要拆迁房屋的,应持建设项目计划立项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批准文件、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和拆迁方案等资料,向拆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拆迁。
按证拆迁。
在房屋拆迁中,拆迁人必须按照房屋拆迁许可证核定的拆迁范围、拆迁期限进行拆迁,不得超过批准的拆迁范围或者拆迁期限违法拆迁。
确实需要调整拆迁范围或者拆迁期限的,拆迁人应持相应资料,向拆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拆迁主管部门批准,重新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并重新发布房屋拆迁公告。
规范服务。
持证服务,“动”“评”分离。
从事房屋拆迁服务工作的单位必须具有房屋拆迁服务资质,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房屋拆迁服务工作上岗资格。
未取得房屋拆迁服务资质、上岗证的单位、人员不得从事房屋拆迁服务工作。
同时,应实行拆迁服务“拆迁与评估相分离”,拆迁工作由具有拆迁服务资质的拆迁服务单位实施,评估工作由具有价格评估资质的拆迁服务单位从事,各负其责,不得由同一家拆迁服务单位同时进行拆迁服务和价格评估工作。
2、标准合理,措施到位
房屋拆迁补偿安臵标准是房屋拆迁中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
直接影响。
偏低的补偿安臵标准,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也造成拆迁难;偏高的补偿安臵标准,损害拆迁人的利益,影响招商引资,影响社会发展。
合理的拆迁补偿安臵标准,应当符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实际。
衡量拆迁补偿安臵标准是否合理,这有一条,“补偿费用与安臵成本基本平衡”,即被拆迁人得到的房屋拆迁补偿款,能够支付同等级同面积安臵房的购(建)房款;被拆迁人得到的临时过渡费,能够租得起一定面积的房屋。
另外,拆迁人应当准备齐全拆迁所需资金,按拆迁协议的约定,及时向被拆迁人支付房屋补偿费、装修补偿费、地面附属物补偿费、搬家补助费、临时过渡费等拆迁补偿费用。
3、依法裁决,司法救济
裁决工作的目的是保护合法,纠正违法,解决争议。
因此,拆迁主管部门受理拆迁争议裁决申请后,应查明情况,进行调解。
调解中应充分听取双方的陈述意见,保障争议当事人平等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
拆迁主管部门应认真核对资料,核实证据。
对合法的主张,应予支持,不合法的主张不予支持。
做到依法、公正,适用法律平等,以法服人,以理服人。
调解无效,拆迁主管部门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作出裁决决定并送达争议各方,不得拖延不办。
裁决后需要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实行强制执行前,应当依法向公证机关办理被拆除房屋证据保全手续和拆迁补偿安臵款提存手续,拆迁人必须依法向被拆迁人提供过渡用房或者作出安臵措施。
不能因强制执行而侵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拆迁人认为拆迁主管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或是认为拆迁补偿显失公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受理房屋拆迁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申请后,应依据国家《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房屋拆迁政策法规的具体规定,及时作出判决。
拆迁主管部门申请先予执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作出裁定,履行执行职能。
法律是保护合法、制裁违法的双刃剑。
放弃这把双刃剑,就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
拆迁主管部门加强对房屋拆迁的监督检查,人民法院加强对房屋拆迁诉讼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力度,是建立依法、公正、规范、有序的房屋拆迁法律秩序,维护拆迁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经济建设和全体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