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二、八卦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
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水-坎坎为水火-离离为火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三、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
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
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
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古今文区别%1今文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主张经世致用;古文以六经皆史,留心章句,名物之间,主张保存文献%1今文崇尚孔子,以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推崇周公,以孔子为史学家。
%1今文信谶纬之书,讲微言大义;古文斥谶纬虚诞,六经皆史。
%1今文以古文为刘歆伪造,古文斥今文为秦火之余,抱残守缺。
实质是儒家内部“禄利之路"的斗争,但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五、《易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
对《经》而言,故曰《传》。
亦称《十翼》。
《易传》共7种10篇,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1《彖传》,上、下两篇。
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1《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
《大象》主要是取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解释卦象和卦名的涵义。
《小象》是对各卦爻象和爻辞的解释,但体例不一。
%1《文言》专门对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解释。
%1《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
为《周易》经文之外,解说全书义理的通论,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对以后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说卦》说明重卦的由来、八卦的涵义、八卦所取的物象和所处的方位。
%1《序卦》是六十四卦排列顺序所作的说%1《杂卦》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解释其卦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六、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
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其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的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 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一面。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七、《史记》内容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内容上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写到作者生活的时期,前后达三千年。
从范围上讲,《史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财政、水利等各种制度。
既写了中原的历史,也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
做为一部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生活,同时还撰写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
其中有学者、有刺客、有侠士、有商人,还写了清官和酷吏。
真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
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例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
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优点:1、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2、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3、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4、尊重史实,秉笔直书5、文学价值很高其缺点:1、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2、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八、《汉书》汉朝班固所作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又叫《前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到王莽时期的历史。
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 由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
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史事。
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
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
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
《汉书》写了西汉王朝一朝的历史,后来各个朝代编写史书都以这种形式为模式。
《汉书》从内容上讲,充满了大量的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封建神学。
神化汉朝皇权。
书中记录了大量天人感应五行灾异的迷信故事,以此来宣扬东汉王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但《汉书》对西汉王朝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而又详细地记述。
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同时《汉书》和《史记》一样,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九、《后汉书》范晔(398 —-445)字蔚宗,南朝宋时人。
善于写文章,精通音乐,宋文帝时因才学被朝廷所用,官至太子詹事。
他撰写《后汉书》开始于432年,在445年因为被人告发与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有牵连,入狱,被杀,时年48岁。
范晔治学主要在于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阐发自己的见解。
《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
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
《后汉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特点是在材料上时采诸家o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
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
其文学成就也很高。
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十、《三国志注》与注书原则《三国志》过筒,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
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
他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
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注书原则:%1应载而陈寿未载的史事,并加以增补%1同是一事,说法分歧,则同时采录,以备查异%1对错误的记载和评价予以纠正%1对时事和陈寿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评论十一、《魏书》魏收(505——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他出使过梁朝,也接待过梁朝的使臣。
与温子升、邢子才并称“三才”。
魏收在北魏末年就被任以“修国史” 的工作,东魏时期,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但始终兼任史官之职。
北齐天保2年(551),正式受命撰述魏史,最终写成了《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124 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
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魏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魏书》记录了我国北方鲜卑拓跋部从4世纪后期到6世纪中期的历史,内容包括鲜卑民族的兴起和发展、统一北方、走向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早期与东晋的关系、北魏东魏与南朝的关系的发展等内容。
这是《魏书》很鲜明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而且还是这个时期我国民族融合新发展的历史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简易版)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一、名词解释乾兑离震巽坎艮坤1 .甲骨卜辞的构成:甲骨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料。
在商代时主要用来占卜决定政事。
甲骨卜辞主要由记占卜时间和贞人的叙辞(前辞)、记占卜所问内容的命辞(贞辞)、记国王看了卜兆后的吉凶判断的占辞和记载验证结果的验辞构成。
2.八圭卜: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乾卦、坎卦、艮(gen)卦、震(zhen)卦、巽(xun)卦、离卦、坤卦、兑卦组成。
其卦象分别为:乾为天,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坤为地,兑为泽。
其中乾、兑在五行中为金,离为火,巽、震为木,坎为水,艮、坤为土。
数序为:一至八对应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附:卦符曰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3. 尚书真伪之辩: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