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40MW太阳电池组件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40MW太阳电池组件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40MW太阳电池组件全自动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述1.1 项目名称、项目法人(1)项目名称:40MW全自动太阳电池组件示生产线(2)项目法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1.2 项目提出的依据(1)《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光伏产业发展规划》(2)《航天机电十二五规划》(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0.08)(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年12月)(7)国家发改委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相关容(2005年12月2日发布)(8)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6年第三版)1.3 拟建地点本项目拟建于上海市闵行区申南路550号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1.4 建设规模与目标本项目为40MW全自动太阳电池组件示生产线建设,包括40MW太阳电池组件生产线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5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1.5.1 承担的任务及项目背景在能源短缺、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的我国,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太阳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发展大会上,我国政府签署了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之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 世纪议程》。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2002年8月在南非召开的世界首脑峰会上,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议题之一。

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世界光伏组件产量上世纪末最后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0%,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目前全球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已高达30%,多年来光伏产业一直是世界增长速度最高和最稳定的领域之一,也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2010年以前,光伏行业持续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2040年,光伏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可预见的高速增长将持续40 年以上。

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政府所认识,特别是 1997 年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规划,如到2010年,美国计划累计安装4.6GW(含百万屋顶计划);欧盟计划累计安装 6.7GW(可再生能源白皮书);日本计划累计安装5GW(NEDO 日本新阳光计划),预计其它发展中国家1.8GW(估计约10%),预计世界总累计安装18GW。

我国光伏产业近几年发展也极其迅速,已成为我国新兴产业。

太阳能光伏属高技术光电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

实施本项目符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能源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

自2003年以来,航天光伏业务高速发展,但随着欧洲市场的迅速发展,光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企业规模、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鉴于对市场前景的认识和航天光伏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本项目的建设,使之成为航天光伏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航天机电下属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及上海神舟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拥有太阳能电池片生产能力和组件封装生产线,组件封装年产能已达到650MW,电池片年产能200MW,此外,航天机电控股的神舟硅业拥有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材料的生产线,为整合航天光伏产业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实施光伏组件由上海向周边省市实现梯度转移的战略目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扩大太阳电池组件产量,将完善航天机电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和盈利能力。

在上述组件生产厂区,部分使用全人工生产线和半自动组件生产线,性价比高,但自动化程度不足。

目前市场对组件质量和使用寿命要求较高,即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有很大要求,而半自动线及人工线中人工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对产品的质量带来的不稳定性,而全自动生产线却能很好的避免这问题。

1.5.2 建设必要性顺应国家新能源产业规划在常规能源即将枯竭的二十一世纪,新能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决定力的五大技术领域之一,各国政府都将新能源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容。

我国的现状主要是煤炭的巨量消费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因此政府一直采取积极地新能源推动政策。

1995年1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定的《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明确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产业的建设步伐。

2000年8月,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颁布的《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市场开发的潜力、预期效益、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制定了财税激励措施和清洁或不清洁生产的产品目录及标准。

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修正案)》,旨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2009年8月,发布《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此次草案的几项重要修改包括: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全面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管理也将进一步完善;国家设立政府基金性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源为国家财政年度安排专项资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

草案还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进行了细化: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年度收购指标和实施计划,确定并公布对电网企业应达到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最低限额指标,电网企业应该收购不低于最低限额指标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而且光伏发电具有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故障率低、维护简单等优点,一直受各国重视。

航天作为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十一五”收关以及“十二五”战略规划编制的关键年,积极响应我国“倡导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是航天义不容辞的企业社会责任。

该项目的建设完全符合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规划,带来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世界光伏组件产量预计在2010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可预见的高速增长将持续40年以上。

我国光伏产业近几年发展也极其迅速,已成为我国新兴产业。

中国晶硅太阳电池及组件的厂商已经超过了400家。

其中十多家已在国外上市,各企业的供货量及销售额2009年上半年虽曾停滞,但下半年迅速好转。

2009年,尚德、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的产能分别达到704MW、523.3MW、520MW 和399MW。

仅这四大厂商的年度出货量就接近2.2GW。

为适应市场需求,规模效应势在必行。

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随着全球市场的迅速发展,光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企业规模、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自2003年以来,航天光伏业务高速发展,集团公司十分关注航天光伏产业链的发展。

集团公司下属的上市公司航天机电充分依托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811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打造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发平台,以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融资平台,以上海太阳能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神舟新能源、神舟硅业等为生产制造平台,以上海申航进出口公司为国际贸易平台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的从硅材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系统、贸易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

截至到目前,神舟硅业第一期硅料已经正式批产;中环材料、上海神舟新能源等已分别完成了硅片和电池片项目的先期建设。

而本项目承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的建设将最终完成航天光伏产业链生产基地布局的宏伟拼图。

本项目全自动生产线的建设,能够提高我们组件生产的技术实力,为今后组件生产技术升级积累经验。

1.5.3 产品研制和生产任务情况1) 产品研制本项目研制的主要产品是大面积太阳电池组件,按功率分主要是300W以如190W、240W和280W太阳电池组件,按类型分主要有单晶硅和多晶硅组件,而根据电池片大小分主要是125电池片和156电池片。

2) 生产任务目标年产能为40MW。

1.6 承担单位概况1) 上海航天局新能源军转民技术产业化平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导致的世界光伏技术及应用蓬勃发展,上海航天局下属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利用自己研究与生产空间太阳电池的技术优势,提出“走出航天、立足航天”的发展思路,结合上海市太阳能发展计划,于2000年与上海航天局控股的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申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SSEC,简称太阳能公司),公司专业从事地面太阳电池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是上海航天局实行新能源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公司集太阳电池、组件、专用装备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并以航天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太阳能产品销售量位居前列的基地之一。

目前公司也已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能源产业化基地之一。

2) 公司注册资本、股权结构3)研发情况1、研究开发手段与基础设施状况:(1)研究开发用房建筑面积和开发手段及设施: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CAD设计中心;理化分析中心;机械加工中心;硅、薄膜、化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制作圈套设备;GEF认定太阳电池检测中心;(2)中试车间建筑面积和主要试验装置及中试条件中试车间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拥有科技人员75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6人,博士3人,研究生17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4人,中级工程师10人,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

公司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与利用外部科技资源,更好更快的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

➢依托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华东师大学、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联盟;➢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联合建立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人力、物力,掌握关键技术;➢与上海大学、华东师大学、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专用装备等项目的研究开发,掌握专用装备核心技术。

4)承担国家、市重点项目情况依托所拥有的高质专业研发团队,公司还承接了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各类科研开发、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共计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市级项目9项。

5)近几年取得的成绩、获奖情况公司组件产品不断取得国国外认证, 2007年1月30日获得中国CQC-CE认证,2007年3月30日获得IEC61215认证,2008年8月获得金太阳认证,2010年3月22日获得德国TUV莱茵认证,2010年10月30日获得意大利Rina认证,2011年1月获得美国UL认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