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II 关键词II 绪论 1 一、小调总体概述 1 (一)小调的含义 1 (二)小调的形成1(三)小调的题材1(四)小调的艺术特征 1 二、《沂蒙山小调》艺术分析 1 (一)《沂蒙山小调》作者简介1(二)《沂蒙山小调》创作背景2(三)《沂蒙山小调》音乐特征 21、歌曲的基本结构 22、歌词分析 23、调式调性 34、曲式特点 35、曲调内涵 3三、《沂蒙山小调》艺术魅力 3四、《沂蒙山小调》深远影响 3 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致谢 4 附录 5浅析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摘要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东民歌种类多、分布广、分布范围大。
其中尤以小调歌曲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风格的一种音乐体裁。
其小调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作品之一。
本论文就山东民歌代表作《沂蒙山小调》的曲式结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深远影响等方面做了一些浅要分析,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研究从而加深对山东民歌的了解。
关键词山东民歌;音乐特征;艺术分析;深远影响;SummaryShandong folk song is shandong people's group,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national music a shinning pearl. Shandong folk song many species and wide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range. Especially the minor songs proportion of most represent the largest, also be a kind of folk style of shandong music genre. Its minor yimeng ditty "is masterpiece" the most popular ballads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also the most influential most represent one of the model work of shandong folk songs. This thesis is shandong folk song masterpiece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yimeng minor, creating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some shallow analys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y minor in shandong thus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folk songs.KeywordShandong folk songs;Music features;Artistic analysis;Far-reaching influence;绪论山东民歌属于黄河流域的民歌,与山陕地区的民歌出自同一民歌曲调母体,称作“同宗民歌”①。
但与山陕地区的民歌又不尽相同,山东民歌在旋律上与内容上既有粗旷豪放、淳朴高亢的一面,又有悠长舒展、优美细腻的一面。
在歌词发音言风格上也比山陕民歌更接近普通话,更容易理解。
山东民歌丰富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旋律特色、鲜明的语音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山东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其中尤以小调最能代表山东民歌,而小调曲折的表达途径、细致的表现观点和形式规整化、修饰化这三个特征在《沂蒙山小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沂蒙山小调》作为山东民歌的代表作深受群众喜爱,在山东地区广为传送,不断地激励着沂蒙地区一代又一代人。
一、小调总体概述(一)、小调的含义“小调”这个词在我国应用甚广,有的地方又称为“小曲”,一般是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势较规整的短小精悍的演唱艺术。
一些民间的所谓的“村坊小曲”、“市井小曲”、“俚巷歌谣”、“小令”等,它们都属于小调。
具体来说“小调”是指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的场合中,流传最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表现观点的民间歌曲②。
(二)、小调的形成小调的形成离不开广大劳动群众。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仅仅号子和山歌,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他们对民族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社会功能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他们喜爱直朴、畅爽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喜爱细腻、婉转的音乐表现形式。
因此,小调就应运而生了。
小调的形成形式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劳动生活之余、平日生活闲时形成的。
二是在民间娱乐、风俗节目等场合中形成的③。
(三)、小调的题材小调的题材极其广泛,主要有:儿歌、摇儿歌、叫卖调、吟诵调、民俗调等歌曲题材。
(四)、小调的艺术特征1、在节奏方面:小调的节拍较规整、节奏较多样、节奏较均衡。
2、在旋律方面:小调的旋律形态多样、线状较曲折、乐汇变化较丰富。
3、在乐句方面:小调的乐句结构功能比较清晰、乐段的结构形式多样、乐段结构呈现独立性和完整性。
二、《沂蒙山小调》艺术分析(一)、《沂蒙山小调》作者简介阮若琳(1921—2001),祖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人。
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被迫经过天津地下组织护送到晋南抗日根据地,后随军进入太行山,分配到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任演员。
1939年进入山东沂蒙地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此七年里一直在沂蒙地区,并且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音乐作品,其中尤以《沂蒙山小调》最为著名。
1958年部队转业到中央戏剧学院,1986年退休后,撰写了《在战斗中成长》等回忆性文章和散文。
她的一生为部队文化建设、培养戏剧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李林(1917—1998),原名李森林,男,剧作家、作曲家,上海歌剧院顾问。
《歌剧艺术研究》杂志创办人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
1937年4月奔赴山西加入“牺盟会”参加革命,1938年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
1939年4月进入山东沂蒙地区,负责文艺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音乐作品。
(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在中国所有民歌创作过程中都是少见的,说它少见不是因为他的创作过程多么的复杂、漫长,事实恰恰相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与其他许多经典民歌的创作过程一样,都是在作者音乐灵感迸发的时候谱写而成的。
说它少见是因为它的创作过程的特殊性是其他民歌所不具备的。
1940年的沂蒙地区是内卫交困、民不聊生。
外有日寇经常的“扫荡”,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我抗日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
我军除用常规武力解决外,还利用文艺宣传作为武器,给反动势力照成舆论压力,这就为《沂蒙山小的》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1940年6月,在山东费县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由阮若琳作词,李林作曲在很短时间内将这一经典民歌创作而成(就作者归属问题现有较大争议,另一说法是《沂蒙山小调》是传统民间小调,本来就有。
并非阮若琳与李林所作,而是由何止了休收集、整理资料改编的民间小调。
本论文旨在浅析《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结构与艺术价值,在这里采用大家较为认可的这一说法)。
《沂蒙山小调》起初并不叫这个名字,由于在当时特定的形式条件下,它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并且很快在山东南部地区传播开来,然而此时的《沂蒙山小调》还没有定型。
根据形式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做了修改以及旋律上的再创作,渐渐地删去了反对黄沙会的歌词,换上了抗日报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此时的《沂蒙山小调》仍然没有完全定型。
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歌词增加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加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此时,《沂蒙山小调》才最终得到了定型,成为大家现在所听到版本。
《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只是寥寥数日,但它却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改动才得以完全定型。
可见《沂蒙山小调》满足了我国各个时期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首民歌经过几十年的改动才得以定型,非但没有消沉,反而一直焕发着自己的光芒,被人们广为传唱,这就是《沂蒙山小调》创作过程少见的原因,也是《沂蒙山小调》广受喜爱、传承至今的根本之处。
(三)、《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征1、歌曲的基本结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共由四个乐句组成,为一段体分节歌形式。
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则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最后两乐句与前两乐句乐调不同,有离调变化。
旋律给人一种独特的、别致的感觉。
每个乐句都以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为中心作回返进行的拖腔,如:re-do-re、do-la-do、la-so-la。
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方式叫做“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时常用到,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顶真”④这种创作手法是旋律有更多的活动可能,除使用拖腔外,由音乐抒咏的需要,还使用了衬词,使拖腔变成带衬词的衬腔,以此来达到情感表现的需要,这种现象在山歌中尤为常见。
2、歌词分析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里每一句都有衬词,如“哎”、“那个”。
衬词的运用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调式调性《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式,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节拍较规整。
4、曲式特点《沂蒙山小调》采用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解歌的形式,全曲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
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加上拖腔、衬词及“鱼咬尾”创作方式的运用,使旋律流畅自然、节奏舒展。
5、曲调内涵《沂蒙山小调》曲调优美、抒情、朗朗上口,每个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的回返的拖腔,使旋律的进行更加的流畅而又自然,从而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沂蒙山小调》的艺术魅力《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音乐素材,这70年的发展与演变仍没有使它消失,反而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