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论述题]2、教师应如何选择幼儿数学学习经验?3、简述引导儿童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的教学策略参考答案:2、答: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应考虑:所选经验是不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所选经验是否是幼儿能理解,并能得到满足的;所选经验是否是能对幼儿发生多种作用,即能给予幼儿整体发展以影响的一种经验;所选经验是否是达到同一目标的各种不同经验,即可以在不同发展层次上获得的经验。
3、答:帮助儿童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的策略是先让儿童直接感知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再配合适当方位词的描述,逐步理解方位词汇的含义;再次要在生活情景中认识空间方位。
[论述题]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哪些?答: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填空题]1、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过渡到运算;从过渡到;从过渡到;从到。
2、每个操作活动都由6个要素组成,即目标、、、形式、和评价。
3、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顺序是、前后、。
4、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从以到逐渐过渡的。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能从中感受事物的并体验到数学的。
6、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目标,可分为认识领域、和。
7、幼儿在学习加减法时,学习比容易。
8、幼儿掌握加减要经过到的发展过程。
9、用抽象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是。
10、皮亚杰认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
参考答案:1、实物加减用符号运算;口头应用题的运算式题的运算;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加法减法2、材料规则指导3、上下左右4、自我为中心以客体为中心5、生活和游戏数量关系重要和有趣6、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7 加法减法8、逐一加减按群加减9、数学地思维10、动作[单选题]1、在量的教学中,幼儿期一般学习()A:A 自然测量B 计量单位C 标准测量参考答案:A[单选题]2、儿童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的年龄一般是()A:3——4岁B:4——4岁半C:5——6岁D:7岁参考答案:C[单选题]3、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是()。
A:操作法B:探索法C:发现法D:自主学习法参考答案:A[单选题]4、幼儿一般在()年龄段能达到基本数的守恒。
A:3岁半B:4岁C:5岁D:6岁参考答案:A[单选题]5、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A:培养情感、态度B:传授知识C:培养技能D:发展能力参考答案:A[单选题]6、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C:想像能力发展的局限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参考答案:D[单选题]7、在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提供若干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 ) A:自主意识B:规则意识C:活动意识D:合作意识参考答案:A [单选题]8、幼儿的测量活动一般是( ) A:目测B:估测C:自然测量D:标准测量参考答案:C[单选题]9、把一个正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将分出的三角形合起来又成为一个正方形,这可以让幼儿感知到( ) A:一一对应的关系B:传递关系C:序列关系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参考答案:A[单选题]10、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A:条件不清楚B:结构不完整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参考答案:A[单选题] 11、儿童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的年龄一般是()A:3 —4岁B:4_4岁半C:5—6岁D:7岁参考答案:C[单选题] 12、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水平,也是儿童()的一种表现A:思维过程结果B:概括能力C:分析能力D:比较能力参考答案:A第二次作业[论述题]1、如何帮助儿童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2、学前儿童学习自然测量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3、简述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经历的阶段。
参考答案:1、帮助儿童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方位先让儿童直接感知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再配合适当方位词的描述,逐步理解方位词汇的含义,再次,在生活情景中认识空间方位。
2、(1)引导幼儿理解测量的要领,掌握测量的方法如测量的起始点;(2)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3、(1)、泛化笼统感知阶段(2)、感知集合的界限阶段(3)、感知集合的元素阶段(4)、感知集与子集包含关系阶段[填空题]1、幼儿园数学活动目标表述常见的表述方式有和。
2、3―4岁的幼儿一般能从1数到10,带有的性质。
3、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也是儿童思维过程结果的一种表现。
4、运用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
5、在量的教学中,幼儿期只是初步学习,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即是学习。
6、儿童自然测量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一是儿童知道是由组成;二是,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
7、儿童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
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科,是一门关于和的学科。
9、幼儿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
10、数学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效果。
活动目标应包括及的养成要求。
参考答案:1、教师为主体行为表述幼儿为主体行为表述2、顺口溜3、概念发展水平4、表象5、直接测量自然测量6、整体若干部分逻辑相加7、、5――6岁8、、儿童数学学习教学9、3岁半10、学习内容幼儿行为[单选题]1.在一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图形的数量,并问幼儿:“4个圆形和3个三角形能不能变成一样多?怎样让它们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谁想到办法了?”以上的教学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到两数之间的( ) A:传递关系B:次序关系C:数差关系D:守恒关系参考答案:D[单选题]2.儿童数概念的产生是在其模糊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地产生了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最后才能进行逐一点数。
这说明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A:数数B:认数C:逐一点数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参考答案:D[单选题]3、运用()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A:操作B:表象C:点数D:组成参考答案:B[单选题]4、数的守恒标志着儿童概念发展水平,也是儿童()的一种表现A:思维过程结果B:概括能力C:分析能力D:比较能力参考答案:A[单选题]5、幼儿理解应用题比()容易A:算式题B:列式C:口编题D:计算参考答案:A[单选题]6、儿童学习加减法时,表现出学习()容易。
A:加法B:减法C:列式运算D:口编应用题参考答案:A[单选题]7、幼儿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A:知识的内化B:动作的内化C:表象D:活动参考答案:B[单选题]8、“发展幼儿思维结构”指向幼儿的()的发展A:数学知识B:数学技能C:数学动作D:思维结构答案:D[单选题]9、幼儿学习数学开始()A:动作B:活动C:表象D:接受参考答案:A [单选题]10.数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互换关系和( ) A:互补关系B:大小关系C:差数关系D:传递关系参考答案:A[单选题]1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 A 、情感态度 B 传授知识 C 培养技能 D 发展能力A:情感态度B:传授知识C:培养技能D:发展能力参考答案:A[单选题] 12、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是()。
A:操作法B:探索法C:发现法D:自主学习法参考答案:A第三次作业[论述题]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哪些?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应遵循哪些要求。
3、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密切联系生活原则。
4、教师在选择幼儿数学学习经验时需考虑哪些问题?参考答案:1、答、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
(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2、答(1)、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启蒙性(2)、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生活性(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可探索性(4)、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系统性3、答: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的体现。
具体表现在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其次,在生活中引导幼儿学数学。
再次,还要引导幼儿用数学,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4、答: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应考虑:所选经验是不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所选经验是否是幼儿能理解,并能得到满足的;所选经验是否是能对幼儿发生多种作用,即能给予幼儿整体发展以影响的一种经验;所选经验是否是达到同一目标的各种不同经验,即可以在不同发展层次上获得的经验。
[填空题]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数学集中教育活动、、数学游戏活动、。
2、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上的差异。
3、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的方法,而是通过感知物体量的特征。
4、5―6岁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和。
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情感领域目标指、态度、、价值观和。
7、考虑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应从儿童的数学的及出发,避免单一枯燥的灌输方式8、数学的特点有、、、。
9、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一般为教师组织并在下进行的活动。
10、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不论是集体很多形式,还是小组活动形式,儿童的都是教育很多的基本部分。
参考答案:1、活动区活动日常生活活动2、思维发展水平学习风格3、测量各种感官4、转折期5、知识的掌握认知能力的发展6、兴趣习惯社会适应能力7、思维特点、本身年龄特点8、逻辑性、抽象性、广泛的应用性、结论的确定性。
9、教师指导10、操作活动[单选题] 1、儿童数概念的产生是在其模糊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地产生了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最后才能进行逐一点数。
这说明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开始于( ) A:数数B:认数C:逐一点数D:对集合的笼统感知参考答案:D[单选题]2、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不论是集体很多形式,还是小组活动形式,儿童的()都是教育很多的基本部分A:学习活动B:操作活动C:自主学习D:练习参考答案:B[单选题]3、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的活动A:练习和应B:反复背诵C:及时操作D:活动参考答案:A[单选题]4、()就是用抽象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