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费尔巴哈简介

费尔巴哈简介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思想代表,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黑格尔哲学不能适应资产阶级新的需要,便产生了费尔巴哈哲学。

黑格尔学派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提出建立同一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所以,唯心主义哲学已不能满足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

要推翻封建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闹革命,需要进行实际斗争,所以,必须用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

第二,阶级原因。

德国资产阶级内部分化出激进派和保守派,反映在哲学上分化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因而黑格尔学派产生了分裂。

第三,理论原因,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造成一派抓体系,一派抓方法。

在对宗教斗争中,青年黑格尔派又产生了分化,在这个基础上,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分子费尔巴哈冲破了黑格尔学派的束缚,第一个打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并转变为唯物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从而产生了费尔巴哈哲学。

费尔巴哈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哲学上,以人本学批判宗教神学,以人本学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为1848年的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二、对宗教地批判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

1、为什么费尔巴哈理论活动的注意中心放在宗教问题上呢?第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基督教是德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以转变为无神论者的费尔巴哈,要反对封建统治必须对宗教进行斗争。

第二,费尔巴哈所处的时代,“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变为宗教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1840年起,间接的也是政治斗争。

”第三,为了建立人本学,必须反对宗教神学。

2、怎样批判宗教的?第一,首先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第二,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第三,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

但是,他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使,问能从经济和政治上找到宗教产生的真正根源,因而未能找到消灭宗教的根本途径;他还主张建立“爱”的宗教,并夸大了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为了彻底反对宗教,就必须批判唯心主义,特别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1.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的谬论。

费尔巴哈批判说,不是拿自己的概念去符合事物,而是相反的拿事物去符合自己的概念,完全颠倒了自然界和逻辑概念的关系,这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

2.批判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唯心论本质、费尔巴哈指出,这实质是思维和自身的统一,具有虚伪性和神秘性。

3.批判黑尔哲学的神学本质。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史理性化、现代化了的神学;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只不过是“上帝”的别名;黑格尔哲学史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4.从认识论方面批判唯心论哲学的根源。

费尔巴哈指出:“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是神的存在,这就是宗教的本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权威。

但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又缺陷的。

其一,没有区别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找不出黑格尔辩证法这颗“珍珠”;其二,不懂的社会实践的作用,所以,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其三,不能彻底揭露唯心论的社会根源及其阶级本质。

因此,不能彻底战胜黑格尔的唯心论。

四、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学说又以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因此人和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

(一)关于自然的学说1.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

2.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使自身原因。

3.时空与物质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

4.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

……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可见,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二)关于人的学说1.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2.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

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

所以,以人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

3.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

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

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

由于感性感觉是对客体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主体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体和存在的道路。

4.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

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

5.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但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人,抽象的人,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认为,自然事物都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不过,在反封建、翻身学、反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他关于人的学说,还是具有积极意义。

但有片面性。

(三)关于认识的学说1.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2.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

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3.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

他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

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4.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

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

”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是唯物的反映论,包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

但基本上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

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狭隘的,因为,其一,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派出了社会存在;其二,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就派出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其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生物学上的本质,就排斥了人的社会历史观点,必然导致唯心史观。

不仅具有狭隘性,而且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因为,其一,虽然对自然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但他不懂得社会生活的特点,便企图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现象,这种“自然主义”的对社会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其二,他不理解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阶段关系,因而也不理解人与自然界的真实关系。

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

五、伦理思想1.道德观的出发点离开人的社会性、阶段性,从人本主义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人的行为出发点就是满足饮食、性爱、趋利避害等本能的需要和追求幸福。

因而必然陷入人性论的泥坑。

2.道德观的内容和基本原则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内容,认为一切人生下来就是利己主义者和幸福欲望的追求者,在追求幸福欲望面前,人人都有无差别的共同本性和权利,所以,既要考虑自己幸福,又要考虑别人幸福,这种“合乎人情的利己主义”就是他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原则:第一,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

正确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可幸福过渡,以致兴尽悲来;第二,对人以爱(永远是爱!)。

“以爱易受:,达到互相礼让,共同幸福。

费尔巴哈的伦理观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斗争中,具有进步意义。

但他的道德观史唯心的,并带有妥协性。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