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目录前言 (1)导读 (3)总述 (6)赏析 (7)总结 (14)前言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

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

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写作背景:《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

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

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

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

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实践思维既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路,那也就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

有鉴于此,实践思维之要略不可不首加辨识。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

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

根据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存在论,客观存在是实践的内在要素,相应地,客观规律是实践的内在联系。

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

这不仅是一个认识受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影响的问题,而且是认识的对象包括"规律"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问题。

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其次,《提纲》指明了人的本质世纪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第六条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是因为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

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

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

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

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

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

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著作的观点。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

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

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

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总述第一条中马克思首先揭露了从前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两者在如何反映上存在根本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对客体直观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被动的,没有认识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对世界进行再创新和改造;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应该是对客体实践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客观规律并对世界进行再创新,因而这种反映是革命性的。

马克思还利用唯心论对人的影响来做出比较:唯心主义虽然懂得并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是在脱离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这会使得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的发展,偏离现实世界的轨道,从而使得主观能动性失去实际意义。

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一样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吧主观能动性抽象发展造成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基于想象,而是基于物质条件基础的,脱离了物质条件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从而无法改造世界。

而实践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接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分析,费尔巴哈认识到了实践的存在,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利用实践来实践,他所理解的实践仅仅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