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1.0.1为统一市详细蓝图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实现详细蓝图编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依据国家、省、市有关规范和标准,遵照《城市规划条例》及《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规划标准与准则》)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编制技术规定。
1.0.2详细蓝图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用地在功能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和形体环境方面(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和景观环境等)做出详细的控制规定的规划控制图则。
重点是对法定图则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并对规划区空间形态提出详细的设计控制要求。
1.0.3详细蓝图经批准后作为城市建设的政府内部管理图则,是确定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和下达规划设计要点的重要设计依据,其目的是对下层次的总图设计和工程设计进行指导和控制。
1.0.4按照详细蓝图的编制对象和编制范围的特点,详细蓝图可划分为A、B两类,各类详细蓝图在编制内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A类:包括城市重点地区、近期建设地区(新建/改造)、多功能的综合区和单一功能的产权分散区,以及在法定图则中因条件不成熟,需进行深入研究再确定土地利用的用地。
B类:上层次规划条件已确定、有明确开发意向的用地。
其它未包括在上述范围的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纳入A类或B类。
1.0.5城市规划区内的详细蓝图的编制均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1.0.6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除应遵守《规划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1.0.7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
12 详细蓝图的编制程序2.0.1详细蓝图的编制过程包括收集基础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力,确定设计目标和控制元素体系、形成总体设计构思,制定控制对策三大步骤,设计成果的制作贯穿于三个步骤的始终。
(详见图表1)图表1:详细蓝图的编制程序23 详细蓝图的成果构成3.0.1 详细蓝图的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设计图则两部分,必要时应制作模型或电脑三维动画。
3.0.2规划说明书:是指关于规划设计情况的技术性研究和说明的文字。
3.0.3规划设计图则:是指为说明规划设计情况和研究过程的各类图纸,包括现状分析图、功能控制图则和形体环境控制图则、表现图等各类规划设计图纸。
3.0.4模型或电脑三维动画:必要时(如应项目委托要求),为更好表达规划设计意图及周边环境,应制作模型或电脑三维动画。
34 详细蓝图的编制内容及深度规定4.0.1 详细蓝图的编制内容包括两大基本内容:功能控制和形体环境控制。
根据基地开发条件,必要时还应提出实施操作建议。
4.0.2 针对A、B两类详细蓝图在管理、实施上的不同操作特性,其图纸深度有不同要求,A类应基本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B类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
4.1 规划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前言⑵规划依据⑶现状概况与分析⑷规划原则、目标及控制元素体系⑸规划设计构思及对策⑹实施操作建议⑺附件4.1.1前言说明本详细蓝图编制的背景情况和主要过程。
包括委托或授权情况以及编制的时间、过程等。
4.1.2规划依据4⑴列举规划设计依据的文件、条例及特殊规范等。
⑵列举详细蓝图所应遵循(或可作参考)的已获批准(或在编)的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简要概括上述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并做出简要评价。
4.1.3 现状概况与分析概括介绍规划地段的现状基础情况,从功能及形态方面分析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地段空间环境特征的主要元素和未来发展的潜在机会。
主要收集和分析的现状基础资料有:⑴周边环境条件:包括地段周围的主要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情况、主要空间环境特征区域等,分析其对本片区的影响和制约;⑵现状自然条件情况:包括现状地形条件(1∶500或1∶1000的近期现状地形图)、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水面、植被分布、山(坡)体稳定性等);⑶土地利用现状:包括用地性质和用地权属等(用地分类至小类或中类);⑷现状人口的详细资料:居住用地应包括居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构成、户/人数以及居住建筑可容纳的人口总数等;⑸开发强度及建设现状资料:包括主要建筑用途、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及已批未建建筑情况等;⑹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的种类、位置、规模与使用状况;⑺道路交通情况:道路的红线、坐标、标高及断面、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公交和地铁站线的位置等;⑻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地区城市意象特征、内部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和结构关系、历史发展脉络等;⑼街道及开放空间情况:包括现状街道尺度关系、绿化配置、环境设计、开放空间的位置、形式和使用情况等;⑽现状建筑形态:包括已有建筑的群体关系、文脉等;5⑾社会环境条件:包括现有的社区组织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⑿所在地区居民及用地单位对现状的综合意见及规划意愿;⒀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划意向。
4.1.4规划原则、目标和控制元素体系根据以上对上层次和相关规划的要求及用地现状情况的分析:⑴阐明规划方案的主导思想及必须遵循的规划原则;⑵提出规划方案在功能控制和形体环境控制方面的设计目标;⑶建构针对本规划地段的控制元素体系。
控制元素体系的选择采用《详细蓝图控制元素选择表》〈表1〉进行勾选。
6表1 详细蓝图控制元素选择表7表1中优先级符号:▲——基本元素△——建议元素○——可选元素<注: 1. 所选择元素的数目一般不应少于项目委托评估时的要求,如有删减应征得委托方的同意;2. 必要时,委托部门可在本表基础上增加补充相关元素。
>84.1.5规划设计构思及对策在规划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拟订的规划设计目标,对应A、B两类地段各自选择的主要控制元素,详细阐述规划方案在功能控制和形体环境控制方面的设计总体构思和对策。
包括的内容有:⑴总体设计构思说明规划设计的主要构思和整体设想。
⑵设计对策①功能控制方面〈主要是对法定图则的落实和修正说明〉如有基于充分理由的对上层次规划(尤其是法定图则)的修正措施,必须专项说明。
A、土地利用和开发强度控制以《规划标准与准则》中的用地分类标准(小类或中类)和现状用地权属为依据划分地块,确定每一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强度控制指标:a.用地面积;b.用地性质(小类或中类);c.建筑面积及分类建筑面积d.配套设施(包括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两大类);e.容积率;f.建筑覆盖率;g.绿地率;h.建筑限高(或建筑层数);i.配建车位;j.居住人口(或居住户数);B、道路交通及竖向控制9a.说明道路网络规划的基本构思,明确规划道路(到小区/组团路)的路网功能、等级、密度、红线位置、断面控制、重要交叉口形式以及相关交通设施(包括监控设施)的位置与用地规模;b.说明地段对外交通组织情况,明确公交和地铁的路线及站点布置、确定禁止开口路段、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说明地上、地下人行系统的规划组织情况,确定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道的位置、数量和形式;c.说明地段内部交通组织情况,明确车流疏散方式、消防环道、内部人行系统组织;d.说明静态交通组织情况,明确停车场位置及配建车位数量;e.说明道路及场地竖向规划设计的基本控制原则;C、各项市政工程规划a.给水工程:分析现状水量、水源和管网及存在主要问题;列明主要专业依据及规划原则,明确用水量标准取定,进行区内水量预测;确定规划道路上输配水管网布置原则和方案;落实上层次规划定在本区内的给水设施位置;规定市政消火栓及预留接口的布置原则;b.排水工程:分析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列明主要专业依据、划分排水区域的原则、暴雨强度公式、雨污水预测标准,预测排水总量;安排雨污水出路和排水泵站;提出规划道路上管网布置原则和方案及低洼地区排涝泽方案;落实上层次规划定在本区内的排水设施位置;c.电力工程:分析现状负荷、电源、供电设施和线路及存在主要问题;预测负荷指标,最大负荷和负荷密度;确定10KV变电所规模、数量、位置及10KV以上电网线路布置原则和方案;确定规划道路上电缆沟布置原则和方案;落实上层次规划定在本区内的变电站位置、高压走廊和电缆信道位置、控制宽度;d.电信工程:分析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预测电信规模;取定指标和计算电信规模;落实市话线来源和路由;确定规划道路上电信管孔布置原则和方案;落实上层次规划定在本区内的电信设施位置;10e.燃气工程:分析现状气源来源和管道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燃气量(指标总燃气量);确定规划道路上燃气管线布置原则和方案;落实上层次规划定在本区内的燃气设施位置;f.工程管线综合(原则上做到城市支路级别):明确各项市政工程的负荷、设施、管网规划,确定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管线地下敷设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管线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临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距离。
②形体环境控制方面A、城市空间组织a.说明规划方案对地段空间组织的主要构思和控制要点,明确规划地段的内部及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包括不同功能空间区域的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层次的形成和延续,即平面上的路径、区域、边缘、节点和地标的关系控制、空间序列的组织和空间上的地上、地面和地下空间的组织关系等);b.说明设计方案对城市街道空间的设计构思和控制要点,阐明街道空间模式:即街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剖面空间关系(比例、尺度等),街道界面控制;c.说明设计方案对主要开放空间的设计构思和控制要点,阐明重要开放空间(步行街、广场、绿地和水域)的设计概念;B、建筑形态控制说明对建筑形态的主要控制对策,一般应包括:a.街区建筑平面组合模式:即建筑平面体块形状、群体关系等;b.建筑平面布置(平面形式,日照、消防、安全防护等间距控制);c.建筑高度/层数控制;d.建筑退线:建筑退后红线情况;高层主体退线控制;e.其他,如建筑文脉、立面垂直分段、材料、质地、色彩要求等;C、景观环境设计a.说明规划地段的主要城市意象特征,主要城市景观特色;b.明确景观构成关系,阐明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界面、轮廓线、通视关系等的组织及设计原则;c.确定环境设计(绿化、雕塑小品、广告标识、铺地、照明等)的设计原则。
③其他要求针对具体地段,说明对无障碍设计、自然生态保护、历史遗产保护、特殊活动支持等特殊要求的设计构思。
4.1.6实施操作建议说明实施规划方案的分期计划、有关管理操作建议、以及方案深化或反馈方面的内容。
4.1.7附件⑴附表:包括“现状用地汇总表”、“规划用地汇总表”、“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和“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规划用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等。
如有成规模居住用地,应编制“居住用地统计表”和“居住用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