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HAPTER 1-2-核物理基础-截面与反应率

CHAPTER 1-2-核物理基础-截面与反应率

。靶片内单位体积中的原子核数是N,而 Nx 是该靶的原子核
总数。在靶后某一距离处放一中子探测器(见图)。如果未放 靶时测得的中子束强度是I,放靶后测得的中子束强度是I’ ,那 么I’- I =ΔI 就等于强度为I的中子束中与靶的全部原子核发生作 用的中子数。ΔI / I 就是一个中子与靶的全部原子核发生作用 的几率。
N水 = 0.6022*1024*1/(16+2)=3.346*1022个水分
子/cm3 一立方厘米水中有:3.346* 1022个氧原子
6.692* 1022个氢原子
2. 同位素,放射性,衰变,半衰期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核性质。 通常写成:
T = ln2 /
平均寿命
表示每个原子核衰变前存在时间的平均值。平均寿命为
衰变常量的倒数,是半衰期的 1.44 倍;经过时间 后,剩
下的原子核数约为原来的 37%。
核物理基础
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
母同位素
碳-14 铀-235 铀-238 碘-131
子同位素 半衰期(年) 衰变类型
氮-14 铅-207 铅-206 氙-131
核反应率
反应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发生某种核反 应的次数,是反应堆工程中最关心的量。
R = N σ n v (cm-3 sec-1)
令 ∑=N σ,则 R =∑ n v =n v /∑-1 =n v/λ N:物质原子核密度,cm-3 n:中子密度,cm-3 v:中子飞行速度,cm/sec σ:微观截面, [σ] = [R N-1n-1v-1] = [cm2] ∑:宏观截面,[∑] = [cm-3 cm2] = [ cm-1 ] λ=∑-1:平均自由程,[λ]=[ cm ]
根据定义,Σ表示中子在物质中每穿行一厘米与原子核发生 相互作用的几率。因此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 相互作用之间穿过的平均距离应当等于Σ的倒数,称为平均自由 程,用λ表示,有
λ= 1 / Σ
散射平均自由程: s 1 s
吸收平均自由程: a 1 a
总自由程: t 1 t
111
t s a
1巴恩 = 10-24 cm2
一立方厘米物质中全部原子核的微观截面之和称为宏观截面, 用Σ表示:
Σ = N *σ
N为核密度。Σ的单位是cm-1 ,表示中子在物质中每穿行一厘米 与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几率。
微观截面
Microscopic cross section
R
I
NA
# cm2s
cm2
# cm2
则总的中子通量密度为:
n(E)v(E)dE
(E)dE
0
0
当中子密度n或中子通量密度φ为能量E的函数 时,某个能量区间ΔE 内的核反应率可以表示为:
R (E)n(E)v(E)dE E (E)(E)dE E
为了处理方便,我们引入某个能量区间的平均截面
的概念。用 来表示。同时要求平均截面与总中
等于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运动距离的总和, 因此也称为可以表示为:
R
即中子与介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反应率等于宏观 截面与中子注量率的乘积。
φ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1秒钟内穿行距离的和。
其大小反映出堆芯内核反应率的大小,因此也反映出堆 的功率水平的大小。
N dI / I
dx
宏观截面
Macroscopic cross section
宏观截面与中子速度的乘 积为碰撞密度
每种类型的微观截面都 有相应的宏观截面
混合物宏观截面的计算
vt
cm s
cm1
s1
a N a , s N s
t a s
t
N
x
x t
N
y
y t
N
z
z t
宏观截面的计算
对于化合物:
Ni
i N0
Ai
i 为i元素在混合物
中的重量百分比
Ni
i
N 0
M
i 为每个分子中含i
种元素的原子数目
习题
UO2的密度为10.42×103kg/m3,235U的富集度 ε=3%,已知在0.0253eV时,235U的微观吸收截 面为680.9b,238U为2.7b,O为2.7×10-4b。求UO2 的宏观吸收截面。
s
# cm2
每种类型的核反应都有相应的截面,用不同的下标表示。
Scattering s e in
Absorption a γ f
Total
t s a
微观截面工程中常用的单位:靶恩 (barn) ,1靶=10-24cm2
宏观截面
Macroscopic cross section
1原子质量单位(amu)= 1.66 x 10-24 克
核(分子)密度 ––– 单位体积的核子(分子)数 N = Na *ρ/A,
Na = 0.6022*1024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A克该物质的 核子(分子)数),ρ为该物质的密度(克/立方厘米 ),A为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 例:水的分子密度,一氧化二氢
235×c5/(235×c5+238×(1-c5))= ε
可以求得c5=0.030371
MUO2=235c5+238×(1-c5)+2×15.999=269.907
NUO2=2.325×1028m-3
N5=c5×NUO2 =0.0706×1028 m-3
N8=(1- c5)×NUO2=2.254×1028 m-3
上面讨论的是理想情况。实际的实验表明:在靶面积不变的情 况下,ΔI 正比于中子束强度 I,靶厚度Δx 和靶的核密度 N , 即
I NIx
I I / I
NxI Nx
因此,σ代表了每个靶核分摊到的一个中子与靶的全部原
子核发生反应的几率,有面积的量纲,称为一个原子核的核反 应微观截面。σ表征了一个中子和一个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概 率大小,也可以看成是原子核与中子发生核反应的有效面积。 单位是巴恩:
放射性活(强)度常用单位: 居里 (Ci);国际单位:贝克勒 (Bq) 1 Bq = 1 次核衰变/秒 1 Ci = 3.7×1010 Bq
衰变
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粒子而发生的转变。 发射α() 射线的元素(母元素)发生α()衰变,变成另 外一种元素(子元素)。母元素的数量(或者母元素的放射性 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NO=4.65×1028 m-3
Σa,UO2=54.16 m-1 =0.5416
cm-1 a,UO2
i
Ni i
积分 I NI x 式并注意到 Σ = N *σ,得:
I (x) I0et x
表示中子束强度在物质中按指数规律衰减。式中Σt表示总截面, 即散射截面和吸收截面之和: Σt = Σs + Σa
核物理基础
基本粒子
反应堆物理中碰到的基本粒子有:
电子( β粒子,Electron),电荷 = -1, 质量 = 0.000549 amu
质子(Proton),电荷 = +1, 质量 = 1.007277 amu 中子(Neutron),电荷 = 0, 质量 = 1.008665 amu α粒子,电荷 = +2, 质量 ≌ 4.02 amu,氦原子核 γ粒子,电荷 = 0, 质量 ≌ 0,γ光子[波长短于0.2埃
(10-10米)的电磁辐射] 在微观物理中,通常用电子伏特(eV)做能量单位,表示 一个电子在 一伏特电压驱动下获得的动能。 1电子伏(eV)= 1.602 x 10-19 焦耳 1原子质量单位(amu)= 1.66 x 10-24 克
原子核结构,原子量,核密度
原子核(Nucleus) = 质子(Proton) + 中子 (Neutron) 原子(Atom) = 原子核(Nucleus) + 电子壳层 (Electron) 原子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原子序数 Z = 质子数
R称为核反应率。对应于不同的反应,定义了不同 的核反应率。如吸收反应率、裂变反应率等。 对于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均匀混合的物质,反应率 应为中子与各种元素核相互作用的反应率之和, 即:
R nv1 nv2 ...
m
nv i i 1
中子注量率(通量密度)Neutron flux
nv cm/cm3 s
A Z
X
U-238
U 238
92
238U
铀-238
核物理基础
放射性
受到激发的原子核,或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核会辐射各 种射线,称为放射性。放射性元素辐射的射线主要有三种: α射线(氦原子)、射线(电子)和γ射线(波长短于0.2 埃的电磁波)。
α射线可以用一张纸挡住,射线可以用一张铝箔挡住, γ射线有非常强的穿透力,要用铅或混凝土才能屏蔽。
中子与原子核的核反应分为弹性散射(中子损失能 量),非弹性散射,吸收(包括γ辐射俘获,带电粒 子辐射俘获和裂变)。
复合核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入射中子被靶核吸收形成一个 新核―复合核。经过一个短时间,复合核衰变或分解 放出一个粒子(或一个光子),并留下一个余核或反 冲核。当入射中子的能量具有某些特定值恰好使形成 的复合核激发态接近于一个量子能级时,那么形成复 合核的几率就显著地增大。这种现象就叫做共振现象 (包括共振吸收,共振散射和共振裂变等)。共振吸 收对反应堆的物理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子通量密度的乘积等于总的反应率R,即:
R (E)(E)dE E
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
中子能量分区: 低能区(1/v区): E<1eV 中能区(共振区): 1eV<E<103 eV 高能区(快中子区):E> 103 e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