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的核物理基础
Am Z
XAZY
99m43Tc9493Tc
二、核衰变规律
核衰变的基本定律
放射性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减少。 Nt= N0e-t 或 At= A0e-t
衰变常数
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概率。是反映放射性核素 衰变速度的物理量,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 衰变常数越大,放射性核素衰变速度越大。
吸收作用
定义: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物质相互作用, 能量不断 损失,当射线能量耗尽后,带电粒子就停留在物质中,射 线则不再存在,称为吸收(absorption)。
二、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
定义:光子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主要是内层电子)碰 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消失, 这种作用过程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
旧的专用单位:Ci(居里),mCi(10-3 Ci), Ci(10-6Ci)
1Bq=1s-1
1Ci=3.7×1010Bq
第三节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作用
定义: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 子的过程称为电离(ionization)。
电离密度(ionization density)
用λ表示。
单位:h-1, min-1, s-1。
99Tcm的衰变曲线
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 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物理半衰 期越短表明放射性核素衰变越快。
用T1/2表示。 单位:h, min, s。
生物半衰期
第一节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核
中子
++
+
质子
电子
核素及符号表示
核素 :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其平均寿命 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核素 氦-4 碳-12 碳-13 碳-14
质子数 2 6 6 6
中子数 2 6 7 8
质量数 4 12 13 14
符号 4He 12C 13C 14C
Hale Waihona Puke A ZX01eZA1Y
55 26
Fe
0 1
e
55 25
Mn
γ衰变和内转换
定义:原子核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 迁时,放出射线的衰变过程称为衰变 ( decay)。 原子核的激发能也可以直接传递给核外的内层电子, 使之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 (internal conversion)。
散射
定义: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和/ 或能量的过程称为散射(scattering)。
仅运动方向改变而能量不变者称为弹性散射。运动方向 和能量都发生变化者称为非弹性散射。
散射作用强弱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有关,带电粒子的质量 越大,散射作用越弱,所以粒子散射一般不明显,-粒 子散射较为明显。
同质异能素
定义: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 一类核素称同质异能素。 基态的原子和激发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isomer)。
99m43Tc 9493Tc m
9493Tc
同质异能素
第二节 核衰变
定义: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 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称为核衰变(nuclear decay)。
氚发生β-衰变,衰变为氦
一、核衰变的类型
衰变
定义:衰变时放射出粒子的衰变称衰变( decay) 。 衰变发生于原子序数 > 82的核素。
+ +Q
226 88
Ra
222 86
Rn
4 2
He
4.937
MeV
-衰变
定义:释放出-粒子的衰变称-衰变(- decay) 。 -衰变发生于富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 中子转化为质子。
用Teff 表示。 单位:h, min, s。
Teff = T1/2 ∙Tb/( T1/2+ Tb)
放射性活度
定义: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 的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简称活度(radioactivity)。 即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A=dN/dt
国际制单位:Bq(贝克),KBq(103 Bq),MBq (106Bq),GBq(109 Bq)
韧致辐射
定义: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和 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 辐射出来,称为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 韧致辐射实际上是一种非弹性散射。
湮灭辐射(annihilation radiation)
定义:+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可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能 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 (相当于1022k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 为511keV的光子而自身消失,叫做湮灭辐射。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 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用Tb表示。 单位:h, min, s。
有效半衰期
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 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 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A Z
XZA1Y
Q
32 15
P3126
S
1.71MeV
+衰变
定义:释放出+粒子的衰变方式称为+衰变(+ decay)。 +衰变发生于贫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质子转 化为中子。
A Z
XZA1Y
Q
18 9
F188
O
0.66 MeV
电子俘获
定义: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是指原子核从 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 电子俘获也发生在贫中子核素,由于核内中子相对 不足而从核外内层的电子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使 其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
稳定核素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称为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 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同位素
定义: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 位素。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图2-2 氕、氘、氚互为同位素
单位路径上形成离子对的数目称为电离密度或 比电离。
电离密度与带电粒子的电量、速度以及物质密 度有关。
激发作用
定义: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 只能由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 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称为激发(excitation)。
激发的原子不稳定,退激后可释放出光子或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