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严寺……役军六千二百人”…卷28《英宗纪二》9・62引,至正
七年(1347)“赐以钞十万缗给其营缮之 费’’[11]‘卷8‘上都大龙光华严寺碑》9・¨。无论是调遣大批军人 修建还是拨巨款修缮,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座 寺院在蒙元时期所处的重要地位。
该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庭院模式,这除了华 严寺本身为汉传佛教寺院外,还因“其规制皆秉中
64
成片,应该是僧入居住的僧房和仓储之
地‘7]‘P 58’5引。在遗址大殿地表有大量的琉璃残瓦、 彩色泥塑和涂金泥塑像的碎块,表明当年的华严寺 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 华严寺始建于宪宗八年(1258),为佛教寺院,
在上都的宗教建筑中年代最早,面积也最大。袁桷 《华严寺》诗云:“宝构莹煌接帝青,行宫列峙火晶
蓝旗以东滦河上游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
草原上。宪宗元年(1251),蒙哥在漠北即蒙古汗 位,当年即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宪宗六年(1256),“春三月,(忽必烈)命僧子聪卜 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 室”[1j(卷4‘世祖纪一’9㈧。忽必烈继位(1260)后,于中 统四年(1263)下令开平府“继升为上
调查中,发现皇城东南角有一座前后两殿式的建筑 基址。在该处殿址西北方还发现一处一殿两厢式 的建筑基址‘7](P 62’63’。从这两处基址的建筑形式 和方位来看,当分别为孑L庙和国子监遗址。 道教在元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上都在创立华 严寺和乾元寺后不久,就“复立老子宫于东、 西’’‘6:‘卷25‘华严寺碑’9 44扪。史载,中统二年(1261), “有旨就上都长春宫作清醮三昼夜,为民祈 福’’[9]‘卷80(中堂事记‘上’)9 37¨,至元十四年(1277)‘‘遣崇 真宫于两京’’[6](卷34《玄教宗师张公家传》9・58叭。元代文献并 未对老子宫的位置有确切记载,但考古发现在皇城 小西门内大街北靠近城门处,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建 筑基址,从所处位置和形制规模分析,“这很有可 能就是建于至元年间在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崇真 宫或长春宫”【7]‘P㈥。这是见于记载的上都崇真宫 和长春宫的相关情况,但二宫是否就是前文所言之 “老子宫”,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实。 除了皇城中的宗教建筑外,在上都调查测绘 中,于宫城西南部发现的三组拥有高大基址的建筑
2014年11月 第35卷第6期
INNER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MONGOLIA SOCIAL .35№.6
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冯
(中国人民大学
宝,
魏
坚
北京 100872)
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摘要]在元上都皇城四隅都发现了大型的宗教建筑遗迹,这是对宗教实行兼容并蓄政策的元王朝在 都城布局上的一大特点。元上都分布的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因为宗教属性及功用有别,故
63
万方数据
《皇元敕赐大司徒筠轩长老寿公之碑》的碑额部
中,位于南端正中的基址是个三院相连的建筑群,
分∞J。有学者考证,大龙光华严寺的第六代主持 惟寿便是碑额上所提到的“寿公”[4]。因此,这块
碑额便成为了印证华严寺遗址所在的证据。贾洲 杰先生在后来的考察中,亦在该遗址发现了一件汉 白玉螭首p。。 元代文献称,“乾、艮二隅立二佛寺,日乾元, 日龙光华严。’’[6]‘卷25(华严寺碑'9・445’在易经八卦中,乾 和艮分别指西北和东北方向。皇城东北角的华严 寺位置既明,则考古调查发现的皇城西北角大型建 筑,就必然是喇嘛教寺院乾元寺无疑了。 在上都皇城的西南角也发现了一处高大的台 基和院落遗址,因其地势低洼,常年被水浸泡,与该
相对于其他佛教寺院,该寺基址面积大,地理位置 特殊,史料记载较多,可作为上都藏传佛教寺院典 型代表。 乾元寺是前后两院式的建筑布局,而大龙光华 严寺是东中西三跨院相连,相对于华严寺,乾元寺 的建筑布局更加规整对称,完全没有华严寺西院僧 房连绵成片的现象。故可推测,乾元寺应是经周密 规划后一次性建成,后期未见大规模的增筑和改 建。值得注意的是乾元寺后院的十字形建筑台基。 检视元大都发现的多个藏传佛教寺院不难发现,这 种建筑模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崇恩福元寺碑》
米的基址,可能为僧人的禅房遗址。乾元寺规模宏
大,建筑布局整齐对称,保存亦较完好。基址上还 散布着大型的石柱础和琉璃砖瓦等建筑构
件‘7"60,6¨。 《萨迦世系史》记载,至元七年(1270),八思巴 为忽必烈进行了第二次密宗灌顶‘15]∽・14",藏传佛
教进一步加强了与蒙古宫廷的联系,并逐渐占据主
导地位。乾元寺于至元十一年(1274)开始修建,
华严寺是东中西三跨院相连,四周围以院墙的 建筑布局,外围墙东西宽约325米,南北长约200
米。中院围墙南北长165米,东西宽92。5米,院内 前后有大殿,回廊,碑亭,当是主殿;东院建筑主体 虽小,但布局规整,应是偏殿;西院房址较多,连绵
南’’[8](糊<上都孔子庙碑)9‘21∽。在历年对元上都的考古
莹。运斤巧斗攒千柱,相杵歌长筑万 钉”[6]‘卷16‘华严寺>P 2…。诗中不仅描绘了华严寺的富 丽堂皇,更显示了其工程的浩繁和耗资巨大。华严 寺建成之后又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至治元年
(1321)“调军三千五百人修上都华严
寺’’[1](卷27‘英宗纪一>9・61叭,至治三年(1323)“作上都华
址,南侧基址较低,北侧基址略高,北端凸出于围墙 之外。在此处围墙外西北侧有一院落与其相连,东 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5米。该区域地势低洼, 地表遗迹现象不甚清楚‘7]‘P6扪。
忽必烈“始城上都”后,“又三年戊午之岁,作
大龙光华严寺。寺于城东北隅,温公主
之”【2j‘榔‘佛国营謇大掸师塔铭¨。由此可知,大龙光华严
寺始建于宪宗八年(1258)。考古调查发现,皇城 东北角的大型建筑基址即是大龙光华严寺。1937 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元上都调查时注意到了这
座建筑,在1941年出版的《上都——蒙古多伦诺尔
第二次辩论在上都举行,朝廷在辩论中裁定道教失 败,参与辩论的道士按照事先约定,到大龙光华严 寺落发为僧m]‘卷5P扪。此外,从袁桷的诗“长夏崇
真馆,疏帘洒静便”[6]‘卷15‘上京杂咏之十’9・274’中,似乎也 可以感觉到,到了袁桷生活的元朝中后期,上都的
崇真宫等道观也的确不像上都的喇嘛教、佛教寺院 那样僧人众多,以至于出现了“院院翻经有咒僧, 垂帘白昼点酥灯”的景象。因此道观在建筑规模 上也都是不能与佛教同日而语的。 从对遗址的实测看,该建筑坐北朝南,布局规 整,左右对称。宋元时期道教宫观的基本形制多模
元代城址调查》一书中,记载了在华严寺遗址发现 的石螭首、龟趺等,更重要的是在皇城之南发现了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编号:12@zHOl4)。 [收稿日期]2014—05—20 [作者简介]冯宝,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硕士研究生; 魏坚,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
图式‘17]∽・186’的具体体现。曼陀罗空间图式是印度
佛教与藏传佛教共有的神秘空间模式。
亭,后殿则是与回廊正中的门道相连,整个建筑布 局疏朗有致,严谨对称。东西两院作为附属建筑,
则并不完全对称,尤其是西院,房址要杂乱密集得 多。由于元朝对佛教的重视,以及华严寺在上都的
同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开元寺,因未做具体考古
都‘1-‘巷5‘世祖纪j’P㈣。至此,元朝的两都制正式确 立。至元四年(1267)元朝在中都东北兴筑新城, 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元上都作为有元 一代两都之一,在政治上对元朝有着重要的意义。 宗教作为元朝服务于国家体制的一种手段,也得到 了统治者的大力倡导。自成吉思汗以来一直实行 的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使得佛寺、道观、文庙、清 真寺等宗教建筑先后在上都兴建起来。
292’。
此外,由于伊斯兰教和景教在元朝也颇为流
行,许多来自西域和欧洲的色目商贾经常往返于上 都,所以在上都宫城大安阁基址之上的晚期建筑中 使用的许多元代的构件中,不乏刻有阿拉伯文和域 外花纹的伊斯兰教石刻‘7]‘p 65’㈣。
基址相关的遗迹现象难以判断,但在基址周边发现
有成排的木柱。从基址的基本布局来看,与乾元寺 较为相似,推测其可能是同为喇嘛教建筑的开元 土[7](P.63,64)
特殊地位,因而吸引了大批的信众皈依修行。马可
波罗曾在上都见到,“此辈亦有广大寺院,其大小 如一城。每寺之中有僧二千余人,衣服较常人为 简”[13]‘p17引。僧人的增加使得僧房不断扩建,故 而形成了西院僧房连绵成片的布局特点。 (二)乾元寺 乾元寺又称大乾元寺,为喇嘛教寺 院¨4¨即3¨。1¨。该建筑为前后两院的长方形建筑 形式,四周有围墙,南北长约265米,东西宽约 132.5米。前院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67.5米,
而在城内的空间位置及规模布局上也有不同。基于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对上都已确定的宗教建筑的布
局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各宗教建筑在布局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87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14)06一0063—05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
一、元上都宗教建筑遗迹的位置分布
元上都有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皇城位 于外城的东南角,围绕宫城,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 北,与皇城呈“回”字形分布。上都的宗教建筑主 要集中在皇城,已确认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大龙光华 严寺、乾元寺、文庙和帝师寺等。
都”㈨卷157《刘籼列传’9 3693’;中统五年,又改燕京为中
四周墙基较宽,似为一周回廊式建筑,院落中央略
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前有左右对称的 两处碑亭遗址。后院横长方形,南北长约97.5米。 院落后部正中是一个长宽各约30米的十字形建筑 台基,前有东西对称的配殿,北侧还有两处基本对 称的小型建筑。在前院西墙外,还有一排长约55
了其后近30年的佛道之争。宪宗八年(1258)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