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宗教建筑系(院)名称: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郭苍博学号: 2012040300702013 年 6 月摘要:我国曾出现过的宗教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其中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是自印度经西域辗转来的佛教。

它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

比起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

本文将主要讲述中国佛、道、伊三大宗教建筑,及其对中国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佛寺;道观;清真寺;佛教建筑1.1佛教历史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

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

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现存我国著名石窟,如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都建于这一时期,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水平。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汉中发现隋唐佛教造像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

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清朝宫廷佛教文物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1.2佛教寺院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资料,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

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的最早,是随着西域僧人来华所以进的“天竺”制式。

简单地说,这类寺院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围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例如建于东汉洛阳的我国首座佛寺白马寺、建于汉末徐州的浮屠寺以及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等等。

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乃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礼仪需要。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它的出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舍宅为寺”。

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汤唯佛堂”的形式。

这一类型的佛寺,不但解决了前述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与观念,而且在建造时可大大减少所耗的物资与时间,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

1.3佛教著名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佛光寺大殿是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建于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五台山在唐代是佛教圣地,佛光寺是当时的五台名刹之一。

现在佛光寺的殿堂中只有大殿是唐代建筑。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庑殿顶。

总宽度为34米,总深度为17.66米。

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

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

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

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正定隆兴寺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

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

它创建於隋开皇六年(586年),当时叫“龙藏寺”。

宋初更名为“龙兴寺”。

宋太祖赵匡胤於开宝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遂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

此後,元、明、清各代都进行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形制和风格。

清康熙年间(1706年)定名为“隆兴寺”。

因寺内有一尊高大的铜铸菩萨像,所以俗称“大佛寺”,远近驰名。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於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

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

在寺院围墙外东北角,有一座龙泉井亭。

寺院东侧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斋,是隆兴寺的附属建筑,原为住持和尚与僧徒们居住的地方。

2.道教建筑2.1道教历史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般认为始于老子的《道德经》,世纪最早的起源应该是远古的巫术,后来发展到战国及秦、汉的方土,直至东汉时才正式成立宗教。

道教在我国宗教中,居第二位。

道家所倡导的五行阴阳、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等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曾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但就道教建筑而言,却未形成独立的系统与风格。

道教建筑一般称宫、观、院,其布局和形式对称式布置。

与佛寺相比,规模一般较小,且不建塔、经瞳。

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可以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为代表。

道教的圣地,最著名的有江西龙蜀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和山东崂山。

2.2道教宫观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武当道教宫观依山势地形,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

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

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山西芮城永乐宫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芮城县新址复原保存至今。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宫殿规模十分宏伟,布局疏朗有序,殿堂气势巍峨,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

据道藏中有关典籍和宫内的碑文记载,这里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诞生之地,吕氏死后,乡人将其故居改为“吕公祠”,在金代末年的时候扩充为道观,绍定四年(1231年)时道观毁于火灾。

当时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等人,深受朝廷的宠信,祖师吕洞宾备受尊崇,次年敕令升观为宫,封真人号曰“天尊”,并派河东的南北两路道教提点潘德冲主持营建此宫。

伊斯兰教建筑3.1伊斯兰教历史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元代开始,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元代形成的统称“回回”的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东乡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由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纪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

元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居住区,这时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时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

此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是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而发展。

3.2伊斯兰教礼拜寺福建泉州清净寺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

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

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清净寺的宣礼塔目前仅余塔址,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寺建于明初,是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回族伊斯兰建筑。

又叫东大寺。

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伊斯兰文物之一。

总结:中国三大最主要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建筑,与同时期的其他建筑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博大建筑文化,同时也充分反应了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给世界建筑文化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84[2]杨永生20世纪中国建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3]曾传辉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法规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架构与未来展望[4]陈志华中国现代建筑史大纲《城市与建设》杂志香港:1988-1989[5]龚德顺中国现代建筑史纲.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