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选修)《当仁,不让于师》ppt1
(选修)《当仁,不让于师》ppt1
[原文]
12·颜渊死。 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 予!”
[译文]
颜渊死了。 孔子说:“唉! 上天要了我的 命!上天要了 我的命!”
[评析]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 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 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
五、 当堂检测: 1、本文“之”字的意义与用法小结: (1)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结构助词“的(2)夫子 之得邦家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仰之弥高-代词,代孔 子(4)天厌之--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 (5)亡之,命矣夫语气助词 (7)子之武城_---动词
评析: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 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 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 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 于弟子之上。
【原文】
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 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 也。”
评析Leabharlann 表明孔子心胸坦 荡,光明磊落。以及 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 重。
[原文]
13·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 者曰:“子恸 矣!”曰: “有恸乎?非 夫人之为恸而 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 子哭得很悲痛。跟 着他的人说:“您 太悲痛了!”孔子 说:“真的很悲痛 吗?不为这样的人 极度悲痛又为谁极 度悲痛呢?”
抑:不过。 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 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 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 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 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 不到的。”
【评点】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 和执著的品格。
注释 1、之:到„„去。 2、弦歌:弹琴唱歌。
3、焉:怎么。
5、使:使唤。
6、戏:开玩笑。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 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 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 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 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 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 而已。”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 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 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 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 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 子路不高兴。孔子发 誓说:“如果我做了 什么不正当的事,让 上天谴责我吧!让上 天谴责我吧!”
写子贡面对陈 子禽的挑拨,运用 比喻、排比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孔子的才德,婉转 表达对孔子的无限 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做什 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 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 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 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 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 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 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 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 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 师及生关系的平等、融洽。
【原文】 9·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 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 多么高尚啊!”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 中最理想的学生,虽 生活艰辛,但品行卓 越。这里孔子借赞扬 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 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注释】 “知”通“智”,聪明, 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 “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译文】
陈子禽对谓子贡说:“你是 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 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 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 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 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 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 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 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 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 总结: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 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1)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2)吾无行而不与二 三子者(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 之! 译文如下:
• 总结: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 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 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 量自己。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引入话题”导入。
二· 本节内容与重点
1· 明确13则章节的含义,掌握重点的实 虚词。 2· 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样对待 弟子的 ?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 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 整体感知
1· 熟读课文,处理好重点字词。
1)三名学生诵读13则内容。 2)学生完成“基础自主学习”1,2小题。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循循:有次序。坚: 坚实深奥。 诱:引导。 博: 使„„广博。 末:没有。 卓尔:高大的样子。 由:途径。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 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 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 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 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 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 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 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 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
置,相当于“吾乎尔无 隐”。 4、 是丘也:是,这。也, 表判断。
【译文】 孔子说:“学生 们,你们以为我对你 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 你们一起干的。我孔 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评析:
表现孔子对仁的 重视,对弟子人格的 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 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 弟,最赏识生活困顿 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 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遇到”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尊师的故事
• 尊师的故事,最有名、最感人的要数“程门立雪” 了。《宋史•杨时传》载:有一天,杨时拜见程颐, 程颐坐着睡了,杨时便侍立一旁,没有离去。程 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看到先生 醒了,这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进去请教问题。有 宋一代,程朱理学成为显学,杨时上承程颐,下 启朱熹,闻名天下。于是,名师与名徒演绎出的 \\\'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这 可以说是古代“博士生(此指博学多识的学生)” 与老师相处的典型事例。
[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
斯:这样。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 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 着他的手说:“丧失了 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 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 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 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 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 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 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 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 谊的深重。
2· 再读思考: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 可分为几大类?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 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
明确:可分为三大类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推崇---1
2
3
2)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4 5 6 7 8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与感情----9
2)解读· 思考· 评析
【原文】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 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 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 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 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 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 他不自量而已。”
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 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 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 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 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 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 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 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 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 尚吗?有价值吗?
【原文】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 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 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 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 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 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 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 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 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 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 些赌咒发誓的人。
•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1)贤哉,回也!贤哉,回也!(2) 吾与点也。 (3)斯人也而有斯病也!斯人也而 有斯病也!(4)天丧予!天丧予!
• 总结: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 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