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讲解课件
•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 良、敦厚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
融洽。
小结:
• 第4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平等 待人的品质和率真、和善的人格。
• 他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相互尊重 的师生关系。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请点评孔子在本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品质。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 谦虚和执著的品格。但伟大 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 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 难以踵从的。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遇到//面对。让:谦让。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 第8则,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 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 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保证 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 吧,让天厌弃我吧(运用了反 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 看出子路对老师仍持率真的态 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 不满之事三缄其口。
【原文】
注释: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1、之:到……去。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
2、弦歌:弹琴唱歌。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 3、焉:怎么。
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4、诸:“之于”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 5、使:使唤。
是也,前言戏之耳。”
6、戏:开玩笑。
【译文】 • 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 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本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点评。
•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
老师,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
制教育,表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
关系的追求。
【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 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
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 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 我吧!”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
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 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 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 夜”的评价思路。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 说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 使中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 不断地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 刀!” •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 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 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 唤。’” •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 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德?
• 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 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 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 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也表现出孔子知错就改的品质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原文】
[注释]
1·叔孙武叔毁仲尼, 毁:诽谤。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
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逾:超越。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伤:损伤。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 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敬仰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
小结: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
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 之情。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 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抑:不过。之:代“圣于仁”。云尔:如此罢 了。 【译文】 •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 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 可以这样说罢了。” •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注释】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判断。
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
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 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本章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表现了 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 品质。
多:只,仅仅。
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见:表明。
【译文】 • 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 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 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 不自量罢了!”
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最主要的说理方法是 什么?
[注释] 疾:重病。牖:窗户。 斯:这样。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 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本章怎样表现孔子跟弟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主要看两点:①探病的方式。
②反复的感叹。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 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 的危险去看望他。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
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端木赐
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 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 尚的颜渊。
•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 出一辙。
【原文】 6、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
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2、隐:隐瞒。 3吾无隐乎尔:状语后置,相当于“吾乎尔无隐”。 4、 是丘也:是,这。也,表判断。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教学目标
• • 一、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 二、解读形象,学习精神。 • 三、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理解字句,疏通文意。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 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 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 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 道”的君子形象。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 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对 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 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 谓:“良师益友”。他曾作诗这样 赞美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 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 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 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 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 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 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 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 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 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 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 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贡是如何反驳 陈子禽的?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 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 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 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 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 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颜回是怎样评价孔子 的?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度赞扬老师的道; 老师是怎样教导的内容及效果;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打比方:孔子的道深奥无际。 (2)侧面衬托: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 无能 (3)对比:孔子的道让自己高不可攀
才德无与论比, 崇拜之情淋漓 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