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仅供参考慈禧,林则徐,吴佩孚,段祺瑞,徐向前,陈毅,林彪,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毛泽东曾国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朝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思想——明用孔孟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组建湘军▪大战太平军▪攻占南京▪追剿捻军▪主办洋务▪天津教案(1)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2)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李鸿章大家自己查查我就不总结了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维护国家利益: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有资料为证: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
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4,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
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
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
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
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林则徐-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符抚,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省侯官人,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
1838年9月20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奏陈严禁吸食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硝烟。
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6月28日,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
(1)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
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
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3)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
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千古罕见真贵族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蔡锷?,1,1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山门镇人。
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2,1915年8月15日,蔡锷、梁启超密谋倒袁。
3,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肺结核)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遗体由日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4,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秋瑾- 近代民主革命先烈1,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字璇卿,号旦吾,浙江省绍兴)人,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2,秋瑾生于福建省厦门,留学日本后改名瑾,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3月间回绍兴,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
3,1907年7月15日于浙江省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得年31岁。
着有《秋瑾集》。
1930年于绍兴轩亭口建立了秋瑾烈士纪念碑,至今未变。
4,对于为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创立民国而英勇献身的女中豪杰秋瑾,孙中山和宋庆龄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袁世凯1,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2,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在位期间袁世凯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3,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改革全国地方官制,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各省“都督”变“将军”。
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未能成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被孙中山带领的保路运动抗郁郁而死,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4,功过影响:袁世凯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
袁世凯从1903年起在中国搞军事现代化,在华北组建了6个师的新军,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
虽然袁有个人野心,也热望贯彻他自己在中国政体应该如何组织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但他还不是极端利己主义者,不要求别人屈从和谄媚。
他冷酷无情,为了政治目的杀人如草菅。
, 5,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求世袭的绝对的独裁权力,结果却使他的一切既得权力都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