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史重点题目
21、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
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
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
17、
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 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 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 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俱乐部
15、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①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19、
简述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嵩岳寺塔是密檐式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十二边形平面的塔。十五层,高40米。
底层转角用八边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 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突曲线,密檐间距逐层往上缩短,与外 轮廓的收分良好配合,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20、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① 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② 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③ 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④ 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⑤ 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⑥ 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
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
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 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 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 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 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 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 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 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 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 学特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1、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
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 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 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6、
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
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图略。
7、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 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 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 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民居: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 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 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 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 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 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18、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① 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② 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③ 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④ 水系规划合理 ⑤ 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4、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 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 上柱尤甚,使整作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5、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
13、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 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14、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建筑的造型特点
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① 柱础矮平 ② 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 ③ 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 ④ 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 独特的窑洞民居。
24.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 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 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 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 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 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16、
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 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 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22、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几次高潮,在何
时?
①汉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到汉朝已经基本形成,确定了台基 ——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木架 结构。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手法:多用对称形式,加强纵向中轴线;以低矮的次要 建筑烘托中央主体;多层楼阁式建筑以斗拱承托腰檐;在宫殿、陵墓外部使用阙,加强建筑群的隆重 感。斗拱已普遍使用,未定型化。屋顶形式以悬山、庑殿顶最为普遍。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都有了巨 大进步 ②唐宋是中国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开始定型化,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有了长足进步。 砖石建筑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佛塔的建造。园林兴盛 ③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制砖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砖被广泛应用。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建筑装饰琐碎繁缛。在建筑群的总 体布局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较前加多,质量 有所提高,民族建筑也有了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新手法,留下若干优秀作 品。
12、 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TC 快题俱乐部
就
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 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代。 结构技术成就: ① 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 ② 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 ③ 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 ④ 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 ⑤ 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 ⑥ 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