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每周一讲
----劳动关系的建立及与劳务关系的区分
黄浩湖南人和律师事务所
案例
小陈系个体工商户,经营电焊加工店,从事电焊加工业务。
为考驾照,2014年9月20日小陈将其从事的路基箱电焊加工业务承包给小李。
2014年10月8日,小李雇佣小王从事路基箱电焊加工,并约定按照工作的完成量,由小李按月支付小王工资。
2014年10月13日,小李在焊接板时,该板掉下砸到小王,造成其右手拇指末端开放性骨折。
经协商未果,小王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其与小陈经营的电焊加工店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法理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也就是说,是小陈的电焊加工店与小王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还是小李与小王之间存在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非常明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可具体到现实的案件中,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却存在很多争议。
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天壤之别。
就本案而言,小陈作为自然人,显然不具备劳动用工的主体资格,其与小王之间不可能存在劳动关系。
小编在以前的文章中对劳动用工的主体资格也有赘述,尽管劳动用工的主体在现实中千差万别,但自然人不再劳工用工的主体范畴之内基本没有疑义。
事实上,本案包含两重法律关系。
小陈与小李之间的承揽关系和小李与小王之间的雇佣关系。
那么,什么情况下劳动关系才能建立呢?
首先,双方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
小编在《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一文中有所阐述,在此就不在赘言。
其次,双方有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
民事法律关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劳动关系也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双方达成合意才能建立劳动关系。
而表达合意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可以是办理入职登记手续,也可以是签订劳动合同,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直接给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第三,双方之间存在劳动管理关系。
劳动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平等的民事关系,还存在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管理关系。
也就是说,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存在对劳动者的管理行为,劳动者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管理。
第四,双方之间存在薪酬支付的行为。
即劳动者给用人单位
提供劳动,从而从用人单位处享有薪酬待遇。
第五,劳动工具的提供。
一般而言,劳动关系中,劳动工具都是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只提供劳力。
总之,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存在以下差别:
一、主体不同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劳务关系的主体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构成要件不同
劳动关系中存在劳动管理关系,即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从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事用人单位指定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务关系一般为承揽、雇佣关系,依双方约定,劳务者从事接受劳务者安排的工作并获取报酬。
三、适用的法律不同
劳动关系适用的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劳务关系适用的是《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