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区位论的发展演化 共22页
经济区位论的发展演化 共22页
继韦伯之后,对区位论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帕 兰德和胡佛都用相当的论据批驳了韦伯区位理 论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 的理论最终又都回到了韦伯理论的基点——费 用探讨上。总的看来,他们的理论与韦伯的理 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理论是假定 需求一定、忽视区位间的相互依存性,追求的 是费用最小。但他们对市场地域与区位的关系, 特别是对市场地域界线的划分等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对市场界线的划分不同于传统的最小费 用理论,已表现出向市场地域学派的发展。
在工业区位理论中,最早提出最小费用理论 的并非是韦伯,龙哈德就曾经对此进行过研究。 1885年龙哈德发表的《国民经济的数学基础》 一文中谈到,假定运费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吨 公里成比例,运费极小点就相当于在消费地和 原料供给地产生的牵引力的均衡点。即,消费 地相当于产品重量的力作用与区位,原料供给 地相当于原料重量的力作用于区位,这些相反 方向作用力的均衡点就是运费极小点。另外, 龙哈德也认为,劳动费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 地域差异对区位决定也有影响作用,总之,在 韦伯之前关于最小费用区位论已经有了一定的 论述,但是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区位相互依存学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代表人物是费特、郝特林和张伯 伦。该学派把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理论 研究中,是区位论由完全竞争逐步走向 不完全竞争,假定生产费用一定,市场 不是韦伯假定的点状而是呈线状分布。 企业的销售价格因区位的不同而不同, 各个企业都尽力以低于竞争企业的价格 向消费者销售,而销售价格与克服工厂 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所付出的运费大小 关系密切。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 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韦伯也采取了从 简单假设开始, 抽象地分析工业生产分配过程 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的演绎方法研究工业区位 问题。韦伯对区位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明确地 提出了“区位因子”这一概念。区位因子即决 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 他 认为这主要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对工业 企业产生的吸引力。韦伯将区位因子划分为一 般性区位因素和特殊区位因素,并且着重研究 一般性区位因子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 聚集分散几种最重要的因子对工业区位的作用。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极大化区位理论从需 求因子出发,对区位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意味着区位论由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向不完 全竞争市场区位论的发展。廖什在《经济区位 论》一书中谈到,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 地点,即影响区位的因子不仅包括费用因子也 包括收益因子,更确切的说是两者的差,该理 论被称为最大利润区位论。廖什认为市场不是 最小费用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相互依 存学派的“线”型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 形“面”状市场。廖什的区位论在垄断竞争情 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 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 此来确定市场地域面积和形状。
在本世纪40年代,经济区位论作为一门独 立的、系统的学科已形成。在农业区位论研究 上,达恩和阿伦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恩把 区位主体分为三个研究层次,即企业水平、产 业水平和社会经济总水平来分析,但他把重点 放在了产业水平的分析上,最后建立了农业区 位论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分析方法上由静态研 究发展到动态研究,力图使自己的区位理论与 现实相吻合。阿伦索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 区位上,对土地经济学特别是城市地租理论的 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建立的土地利用 和地价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
杜能之后,对农业区位论贡献较大的 经济学家是布林克曼,他从集约度和经 营方式出发来研究农业区位布局。他认 为影响集约度的因素有农场的交通位置、 农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 经营者本身的特征等,集约度的高低影 响农业的收益和土地利用方式。
布林克曼与杜能理论的区别是:杜能 把生产费的一部分即所谓的“谷物部分” 作为距离的函数,而“货币部分”认为 与距离无关,布林克曼则把所有的生产 费都作为是距离的函数来研究。另外, 在杜能的区位论中,各种作物的空间布 局取决于节约指数或地租指数。两者的 相同之处是重视费用的研究,只是布林 克曼把所有的费用跟距离联系到了一起, 但总的看来,他的理论也属于最小费用 学派。
经济区位论的 发展演化
綦 佳 博士 经济管理学院 2019年3月9日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 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关 于区位的涵义,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区位是指某 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 的空间;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区位特指企业、产 业、设施等在空间经济格局的位置,有时特别 指它们的盈利位置或者说是最优的经营位置。 总之,区位含有场所的意思,是一种空间状态, 是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须依存的基础。
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 富论》中指出,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 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办到的,因此 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自 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同时,斯密也提 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只 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 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 产品。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发展的 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 和优势产业。
李嘉图继承和发扬斯密理论的科学成 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最有 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 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些产品去交换自 己所需的产品,获得好处。该理论为区域 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形成提供了指 导。
在区位论的发展史上, 德国经济学家 杜能最早研究了农业区位问题。 19世纪 初, 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农业开 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 这种情况 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合理布局问题。 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 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标志区位论的产生,他被后人称为区位 论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