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恐惧殊.甚殊:特殊,特别。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谁,哪一个。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笨,拙劣。
解析B项,殊:很,极。
程度副词。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相如引.车避匿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D.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大王亦幸.赦臣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
A项“因”,①介词,趁机;②介词,通过,经由。
B 项“引”,①动词,延请;②动词,掉转。
D项“幸”,①宠幸;②副词,幸而。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C.召有司案图D.拜送书于庭解析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明年..,复攻赵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
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
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广成传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⑦庸人尚羞.之⑧宁许以负.秦曲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解析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答案 A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廉君宣.恶言肃宣.权旨B.臣等不肖,请辞.去近者奉辞.伐罪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也D.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相如顾.召赵御史解析C项,驽,愚笨,拙劣。
A项,扬言;传达。
B项,辞别;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旨意。
D项,只是,只不过;回头。
答案 C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 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D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顾:回头看。
C.宣言..曰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引:掉转。
解析B项中“顾”应解释为“但是,只是”。
答案 B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9.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皆称.之称:称赞。
B.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使:派。
C.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哄骗,欺骗。
D.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明:明白。
解析D项,明:表明。
答案 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之.二虫又何知B.诈赵而.胁其璧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C.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解析C项,以,介词,因为。
答案 C11.下列各句不属于论述作者不相信“蔺相如完璧归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B.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解析C项是作者为蔺相如设定的分析道理的话,不是作者要直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
答案 C【参考译文】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地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
(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呢?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
(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
(如果)想要使理亏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
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
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吗?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
现在假使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像丢弃小草一样。
(假如)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
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
”像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
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道理推给秦国。
那时秦国还不想和赵国绝交。
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
蔺相如之所以能够保全了和氏璧,这是上天有意成全的缘故啊!12.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们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四、语言运用(15分)13.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4分)《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5分)我曾在图书馆里看到过《莫扎特作品集》,卷帙浩烦的杰作整整摞满了一大书架,翻开书页,那些跳动着的音符就是流淌在五线谱上的颗颗明珠,玲珑______(tī)透,洋溢着永恒的青春活力。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玲珑:精巧细致。
剔透:明澈。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也形容人聪明伶俐。
(2)卷帙:书籍或文章的篇幅。
浩繁:浩大而繁多。
所以不能写作“烦”。
答案(1)剔(2)“烦”改“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