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孟子生于孔子逝世后的108年(孔子公元前551-479;孟子公元前372-289)。
孟母对孟子的影响。
一、王道主义孟子面临着一场重要的争论,这就是王道与霸道之争,简称王霸之争,这是当时不同政治思想争论的一个主题,其重要性大致相当于今天民主与专制之争。
王道以德以心为胜;霸道以力以法为强。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公孙丑上》1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1章)施行王道好处之一:可以达到‚人和‛。
人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民,孟子继承了先前民本论的优良传统,对民非常重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第14章)《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上》第6章)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万章上)第5章)孟子把民抬到天的高度,大大提高了民的地位,这种民本主义传统对后来影响极大。
施行王道好处之二:可以得到‚多助‛。
施行王道好处之三:可以做到‚战必胜‛。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行霸道的坏处之一:只能得民力,不能得民心。
行霸道的坏处之二: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以心服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3章)行霸道的坏处之三:只能得势一时,不能得势长久。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告子下》9章)司马迁:‚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时有人评价孟子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我们必须看到,王道主义虽然在当时未曾得势,但它对其后的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个道理何在?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合理的诠释。
问题的核心: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论?有人认为,孟子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就提出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甚至讲,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法国革命所争取的自由、平等、博爱。
另外,林肯不惜南北一战所换来的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集中外大成所手创的三民主义,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可以包括其中。
‚孟子不仅是中国民主政治的褓姆,也是世界先知先觉者的革命导师。
‛这种理解原则上是把儒家的民本等同于西方的民主了。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不得不辩。
我认为,王道主义仍然是一种君本论,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君本论,确切一点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
所谓‚理想化的君本论‛是说,王道主义的基础仍然是君本论,但是对于君在道德上有特殊的要求。
要理解‚理想化的君本论‛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要点之一:王道主义的基础仍然是君本论。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4章)‚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公孙丑上》5章)要点之二:王道主义是理想化的君本论。
王道主义对于君有特殊的要求,要求其自身要有德,要保民,也就是说,其政治要深得民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道主义实际是一种‚民心论‛,而‚民心论‛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好人政治‛。
要点之三:理想化君本论的核心是提倡以德治国。
道德的力量是向上的,有了这种向上的力量,现实政治就会提到提升,就会有一种张力,使其受到无形力量的约束,一般不敢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于是,我们就可以明白孟子王道主义的重要性了:这个重要性主要就表现在政治一定要有道德力量的提升。
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治都需要有这种提升的力量,这方面最好的思想资源莫过于孟子,这是孟子王道思想常讲常新最为重要的原因。
民主制度虽然是有效的,但不是十全十美的。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思想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的生存模式,是我们面临的极为重要的历史课题。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下)二、性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
郭店楚简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孟子之时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一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
二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三是‚性无善无不善论‛。
孟子即是如此,他希望从人性的角度对仁的问题作出回答。
孟子对当时三种人性理论都不认可,而是主张性善论,并由此对性善论多方加以证明,我们将此叫做性善论的立论。
性善论的立论之一:以亲情论性善所谓亲情即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尽心上》15章)性善论立论之二:以同然论性善所谓同然即人与人之间相同的部分。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告子上》7章)性善论立论之三:以不忍论性善所谓不忍即不能承受。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公孙丑上》第六章)尽管孟子对性善论的立论下了大功夫,但这种立论隐含着两大问题。
问题之一是概念不统一。
即: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证明人的社会属性。
问题之二是论证不充分。
即:归纳推理无法证明人天生有其善性。
要读懂性善论不能将眼光盯在形式逻辑性。
事实上,孟子不是通过形式逻辑证明性善论的,而主要是通过生命体验启发人们对于自己善良之心的体悟。
这一招也确实有效,因为人们只要体悟到了自己的善良之心,在形式逻辑尚不发达的古代,一般就会相信善良之心人所固有,就会相信性善论确有道理。
与性善论相关的善良之心特指良心。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上》8章)良心又叫本心: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告子上》10章)孟子提出良心和本心之说,旨在说明成就道德的根据并不是从外面引入来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
这就是孟子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6章)那么,良心本心究竟来自何处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
孟子沿用先前的思想传统,认为良心本心是‚天之所与我者‛。
孟子是为人成就道德而创立性善论的,性善论关于如何成就道德有一些重要原则:性善论原则之一: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上》7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4章)只要反求,就可以得到自己的良心,在孟子这叫‚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14章)熊十力批评冯友兰说,你怎么能把良知当作假说呢?良心是实在,是当下呈现。
性善论的原则之二:先立其大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告子上》15章)人生道理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只要记住一旦大体小体发生矛盾,一定要选择大体,此即足矣。
如果问我有没有一句可以一生遵守的话,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有的,这就是先立其大。
性善论原则之三:无愧于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12章)孟子认为,做到了反身而诚,就做到了无愧于心,也就体验到了内心的快乐。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尽心上》4章)孟子认为,人生有三种最大的乐,其中之一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尽心上》20章)例证之一: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
忸怩。
(《万章上》2章)例证之二:孟子谓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6章)做到了无愧于心,我们就会得到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平静也是一种福,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更大的福,在浮躁的今天这种福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良心本心,自在己身,犹如清泉,恰似明镜,是非对错,自然知之。
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已告知不应该去做,你还是做了,良心本心就会不安,就会有愧,这叫有愧于心;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告知应该去做,你照此做了,良心本心就会安稳,就会无愧,这叫无愧于心。
无愧于心,是性善论的大学问,万万轻视不得,马虎不得。
只有在每个人都在为无愧于心而积极努力之中,中华民族才能挺立起她道德的脊梁。
性善论原则之四:知必行之做到了反求诸己,先立其大、无愧于心,知与行与就联系了起来,这就是儒家强调的知行合一。
君子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王阳明:《传习录》中)儒家强调知行合一,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告诉人们,知与行之间不是完全分离,而是紧密相连的,有着充足的动力,这个桥梁和动力,就是人人都有的良心。
你可以欺骗很多人于一时,可以欺骗一个人于一世,但一刻也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在喧嚣的世界中要特别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于按内心的指令去做。
面对道德生活,请不要怀疑,当反求诸己;面对利欲诱惑,请不要动摇,当先立其大;面对良心本心,请不要欺骗,当问心无愧;面对良知命令,请不要犹豫,当知必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