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孔子与孟子简介《论语》与《孟子》简介PPT

国学经典:孔子与孟子简介《论语》与《孟子》简介PPT


目 录
• • • • •
后《孔孟孔
世 纪
论 语 》
与 《 孟
子 与 孟
子 的 生 平 经
子 的 生 平 经
念子子历历

孔子简介
孔 子
• • •
• •
名“ 人世 ”界 之十 首大
文 化
人被 ”世
人 称 为 “ 圣
有 儒 教春
弟 家 育秋
子 学 家末
三派

千创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朱熹
夫子洞
当年的仲尼出生的山洞

龙生虎养鹰打扇
母亲——颜徵
• 孔子为鲁国人,远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 后,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国。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 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九个女儿, 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 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七十二岁时三度娶妻, 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来源请求],由于婚姻 不合礼制,被史书称为野合,约在鲁襄公廿 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颜征在曾私下至 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 仲尼。
★美学思想 •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
“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 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 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 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 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 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 响巨大。
孟子简介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 (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 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 (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 (子路)。
•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 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 。服劳 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 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 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 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 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 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 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轶事
孔子的性格
•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安贫乐道
•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经济思想 •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
“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 响。 •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 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 地位。 ★教育思想 •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 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 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 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 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与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 共二十篇。
•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 性也发源于此
•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 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 坑儒,论语原本自秦代便已失传。到西汉时 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 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 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 一曝十寒
孔子与孟子
▪ 贵族出身 ▪ 早年经历 ▪ 步入仕途 ▪ 周游列国 ▪ 返回鲁国 ▪ 卒葬泗上
VS
▪ 早年受教 ▪ 游说齐宋 ▪ 奔赴魏国 ▪ 二度奔齐 ▪ 再游宋国 ▪ 去宋赴鲁
孔 丘
孔子 仲尼
公元前 551年— —公元 前479年
春秋 末期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 “五经”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天生神力,可以“力举 城门”,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 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 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出生 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 这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是否 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玄乎。 因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异象, 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这样的新生 儿一般智力都有点问题。然而事实上恐怕 没人敢说孔子是“脑残”
• • • •
《论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
议对答格 事话问言 体体体体
•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 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 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 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 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 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 与孔子并称 “孔孟”
• 尊称为“亚 圣”
孟子
• 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
52岁
大约45岁
奔赴魏国
游说齐宋
早年受教
▪ 二度奔齐
54岁
60岁
▪ 再游宋国
60+岁
▪ 去宋赴鲁
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 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 育才德,桃李三千。
颠沛流离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 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 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 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
•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 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 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政治家)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 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 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 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 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 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 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 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 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 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 喝醉过。
•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 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 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 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 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
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的思想
• ★政治思想 • 孔子政治思想的其核心是“礼”与“仁”。 •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
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 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 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 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 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
其次,君在最后。
• 孟子能成为“亚圣”, 多得力于他母亲的教 诲。孟母一生克勤克 俭,含辛茹苦,抚育 儿子。孟母教子的故 事,如“孟母三迁”、 “断织教子”、“杀猪不 欺子”、“为儿媳训子” 等广为流传。
• 孟母三迁

• 孟子受教

• 断织喻学
典 故
• 杀豚不欺子 • 始作俑者 • 五十步笑百步
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
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
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
道义。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
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
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
• ★直道而行
•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
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 “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 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 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想的光环也
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国 学

孔子与孟子

• ★鲁定公13年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 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 孔子55岁。
• ★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 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 。因有人 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 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