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结构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玻尔理论中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的氢原子能自发地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A .13.6eVB .12.09eVC .10.2eVD .3.4eV2.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B .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C .α粒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碰撞会发生大角度偏转D .绝大多数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只增加入射光的强度,饱和光电流不变C .在核反应方程41417278He N O X +→+中,X 表示的是中子D .根据玻尔理论,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光子发生跃迁后,其电子的动能减少 4.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 >2的能级跃迁到n =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 .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B .同一介质对的折射率最大C .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D .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光具有波动性B .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C .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可以再分D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原子结构“枣糕模型”6.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一群处于量子数4n =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能够自发跃迁到较低的能量状态,并向外辐射光子.已知可见光的光子的能量范围为1.64~3.19 eV ,锌板的逸出功为3.34 eV ,则向外辐射的多种频率的光子中A .最多有4种频率的光子B .最多有3种频率的可见光C .能使锌板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多有4种频率的光子D .能使锌板发射出来的光电子,其初动能的最大值为9.41 eV 7.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事实的是( ) A .伽利略最早证明了行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 B .牛顿将物体间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力” C .法拉第在实验中将导线南北放置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 .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8.若用|E 1|表示氢原子处于基态时能量的绝对值,处于第n 能级的能量为12n E E n=,则在下列各能量值中,可能是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辐射出来的能量的是( ) A .114E B .134E C .178E D .1116E 9.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阴极射线本质是氢原子 B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磁波 C .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D .阴极射线本质是X 射线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光的粒子性被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所证实 B .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所有原子发光现象 C .在光的干涉现象中,干涉亮条纹部分是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D .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不易观察到它的波动性11.物理学家通过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识,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B .玻尔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C .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揭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D .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动量越大,其对应的波长越长12.氢原子能级图的一部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表示原子在三种跃迁过程中辐射出 的光子.其中E A 表示原子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的能量,E B 表示原子从n=2能级向n=1能级跃迁的能量,E C 表示原子从n=3能级向n=1能级跃迁的能量,则下述关系中正确的是A .E A < EB < EC B .E A < E C < E B C .E C < E B < E AD .E B <E A < E C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衰变现象说明原子核外存在电子B .只有入射光的波长大于金属的极限波长,光电效应才能产生C .氢原子从基态向较高能量态跃迁时,电子的动能减小D .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核外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14.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大量氢原子从n =4的能级向 n =2 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光a ,从n =3的能级向n =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光b ,光a 和b 都是可见光,则A .光a 的频率小于光b 的频率B .从n =4的能级向n =3的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紫外线C .n=1能级的氢原子吸收14 eV 的光子后将电离D .n =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10.2 eV 的光子可跃迁到n=1能级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3411120H+H He+n →是α衰变B .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C .核反应方程:9412426Be+He C+x →中的x 为质子D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3.8天后就一定只剩下2个氡原子核 16.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 A .光电效应实验 B .伦琴射线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17.关于下列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时,运行轨道的半径可以是任意的B.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C.电子束通过铝箔时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D.发现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很小空间范围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B.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原子核中的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C.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核外电子跃迁过程中电子的电势能和动能之和守恒D.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19.下面是历史上的几个著名实验的装置图,其中发现电子的装置是()A. B.C. D.20.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氢原子从n=4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有可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这时电子动能减少,原子势能减少B.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 1.62 eV—3.11 ev,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出电离C.有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如果原子n=2向n=1跃迁所发生的光正好使某种金属材料产生光电效应,则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谱中共有3条谱线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D.有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如果原子n=2向n=1跃迁所发出的光正好使某种金属材料产生光电效应,从能级n=4向n=1发出的光照射该金属材料,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2.55eV21.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B.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C.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光谱的分立特征和原子的稳定性D.玻尔原子理论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说明玻尔提出的原子定态概念是错误的22.一个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2的激发态。

该氢原子()A.吸收光子,能量增加B.吸收光子,能量减少C.放出光子,能量增加D.放出光子,能量减少23.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天然放射性现象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B.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表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C.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内部是有复杂的结构的D.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24.图甲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乙为氢原子的光谱.已知谱线a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的辐射光,则谱线b可能是氢原子()时的辐射光A .从5n =的能级跃迁到3n =的能级B .从4n =的能级跃迁到3n =的能级C .从5n =的能级跃迁到2n =的能级D .从3n =的能级跃迁到2n =的能级25.氢原子能级图的一部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表示氢原子在不同能级间的三种跃迁途径,设在a 、b 、c 三种跃迁过程中,放出光子的能量和波长分别是E a 、E b 、E c 和λa 、λb 、λc ,则( )A .b a c λλλ=+B .b a c λλλ=C .111baeλλλ=+D .b a cE E E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受激的氢原子能自发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知跃迁到第3能级,则吸收的光子能量为△E =-1.51+13.6eV=12.09eV . 故B 正确,ABC 错误. 故选B .2.A解析:A【详解】AD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故A 正确,D 错误; B .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假设,从而否定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故B 错误。

C .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故C 错误; 故选A.3.D解析:D 【解析】 【详解】A .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以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A 错误;B .在发生光电效应的前提下,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增加,激发的光电子数目增加,所以饱和光电流增大,B 错误;C .根据质量数和质子数守恒可知X 是质子11H ,C 错误;D .电子受到激发跃迁到高能级,轨道半径变大,库仑力提供向心力:222e v k m r r= 解得:2ke v rm=,可知半径变大,速度减小,电子动能减小,D 正确。

故选D 。

4.A解析: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析前后能级差的大小;根据折射率与频率的关系分析折射率的大小;根据判断传播速度的大小;根据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该光的极限频率判断是否会发生光电效应. 波长越大,频率越小,故的频率最小,根据可知对应的能量最小,根据可知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A 正确;的频率最小,同一介质对应的折射率最小,根据可知的传播速度最大,BC 错误;的波长小于的波长,故的频率大于的频率,若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不一定能,D 错误.【点睛】光的波长越大,频率越小,同一介质对其的折射率越小,光子的能量越小.5.B【解析】【分析】【详解】A.“光电效应”现象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双缝干涉、单缝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所以A错误;B.汤姆逊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所以B正确;C.天然放射现象表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所以C错误;D.卢瑟福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原子结构“枣糕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所以D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