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库

代谢控制发酵试题库

1脱敏作用:变构酶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构效应物的敏感性。

2分解代谢物阻遏:当细胞具有一优先利用的底物时,很多其他分解反应途径受到阻遏3限量补充培养法:将经适当稀释的浓缩处理液涂布于含有微量蛋白胨或0.1%完全培养基成分的基本培养基平板上。

经培养后,野生型细胞迅速生长成较大菌落,而缺陷型细胞生长缓慢只能形成小菌落。

这些小菌落大多数为营养缺陷型,将其转接到完全培养基斜面保存待测。

5代谢互锁: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酶受一种与此代谢途径完全无关的终产物的控制,它只是在较高浓度下才发生,而且这种抑制(阻遏)作用是部分性的,不完全的。

6代谢工程: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应用分析生物学相关的遗传学手段进行有精确目标的遗传操作,改变酶的功能或输送体系的功能,甚至产能系统的功能,以改进细胞某些方面的代谢活性的整套操作工作。

7积累反馈抑制: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都独立于其他末端产物,以一定百分比控制该途径第一个共同的酶所催化的反应。

当几个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对酶反应的抑制是累积的。

各末端产物之间既无协同效应,也无拮抗作用。

8原生质融合:是一个人工实验系统,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融合,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有新的、优良性状的新细胞的过程。

9转导: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而将供体菌的部分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0营养缺陷型:指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从而丧失了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培养基中外源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11基因工程: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12诱变: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然后通过目的选择标记设法从群体中筛选出少数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的过程。

13.转化:指相当大的游离的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4合作反馈抑制:当任何一种终产物单独过剩时,只部分的反馈抑制第一个酶的活性,只有当终产物同时过剩存在时,才能引起强烈抑制,其抑制程度大于各自单独存在的和15增强子:指增加同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的DNA序列(能强化转录起始的一段DNA序列)。

16回复突变株:由突变型菌株经再突变而恢复原初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17渗漏突变型:指因突变所产生的不完全遗传障碍,其基因所控制的反应程度不象野生型,但多少还能进行,称这种现象为渗漏,具有这种性质的突变型就称为渗漏突变型1.代谢工程指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应用分析生物学相关的遗传学手段进行有精确目标的遗传操作,改变酶的功能或输送体系的功能,甚至产能系统的功能,以改进细胞某些方面的代谢活性的整套操作工作(包括代谢分析、代谢设计、遗传操作、目的代谢活性的实现)。

2.积累反馈抑制指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都独立于其他末端产物,以一定百分比控制该途径第一个共同的酶所催化的反应。

当几个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对酶反应的抑制是累积的。

各末端产物之间既无协同效应,也无拮抗作用。

3.代谢互锁指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酶受一种与此代谢途径完全无关的终产物的控制,它只是在较高浓度下才发生,而且这种抑制(阻遏)作用是部分性的,不完全的。

4.原生质融合指是一个人工实验系统,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融合,通过基因重组,形成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新细胞的过程。

5.转导指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而将供体菌的部分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6.代谢控制发酵:是指利用遗传学方法或其它生物化学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苷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目的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7.营养缺陷型:指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从而丧失了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培养基中外源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8.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基因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9.诱变: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然后通过目的选择标记设法从群体中筛选出少数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的过程。

10.转化:指相当大的游离的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1.合作反馈抑制:指当任何一种终产物单独过剩时,只部分的反馈抑制第一个酶的活性,只有当终产物同时过剩存在时,才能引起强烈抑制,其抑制程度大于各自单独存在的和。

12.分子克隆:指对目的DNA分子进行切割,并连接到合适的载体上进行体外重组。

增强子:指增加同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的DNA序列(能强化转录起始的一段DNA序列)。

回复突变株:由突变型菌株经再突变而恢复原初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渗漏突变型:指因突变所产生的不完全遗传障碍,其基因所控制的反应程度不象野生型,但多少还能进行,称这种现象为渗漏,具有这种性质的突变型就称为渗漏突变型TCA循环的第一限速酶:柠檬酸合成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方法:逐个检出法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影印接种法抑制呼吸链:鱼藤酮糖代谢调节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1)选育生物素缺陷型菌株(磷脂的合成)2)选育甘油/油酸缺陷型菌株 3)表面活性剂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1)加抗生素(量小作用大)2)加β类酰胺类物质基因工程的一般方法:a. 目的基因的获取;b.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目的基因的检测与检测。

糖代谢调节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

具有复数效应部位的酶:多价反馈抑制 B.合作反馈抑制C.积累反馈抑制D.终产物抑制1.在代谢工程中,改变代谢流的措施有构建代谢旁路、改变分叉代谢途径的流向、改变能量代谢途径、加速速度限制反应。

2.切断支路代谢的措施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渗漏缺陷型突变。

3.去除终产物主要是通过改变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来实现。

4.诱变剂可分为杀菌,诱变。

5.营养缺陷型检出的方法有逐个检出法,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影印接种法。

6.原生质融合育种的步骤为标记菌株的筛选,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再生,原生质体的融合,融合子的选择,实用性菌株的筛选。

7.转化过程包括供体DNA的制备,受体细胞对DNA的吸收,转化子的选择。

8.基因工程技术诞生技术上的三大发明DNA的体外切割与连接技术;基因工程载体的使用;DNA的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outhern转移杂交等技术。

9.脱敏作用是指变构酶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构效应物的敏感性。

10.设计育种及发酵工艺控制的“五字策略”为切、阻、疏、通、除。

11.酶合成的调节包括酶的诱导,酶的阻遏。

12.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主要有菌体的前处理,菌体的培养时间,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

13.基因工程五大单元操作为切,接,转,增,检。

14.转导必须有供体、转导噬菌体和受体3个组成部分。

15.表型延迟包括生理性延迟,分离性延迟两种。

16.酶合成的阻遏包括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17.解除菌体自身反馈抑制的措施有抗类似物突变,酶特性的利用,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

18.诱变剂都具有杀菌,诱变双重效应。

19.营养缺陷型浓缩常用的方法有青霉素法,D-环丝氨酸,五氯酚法,亚硫酸法,制霉菌素法,脱氧葡萄糖法,过滤法,差别杀菌法。

20.基因工程技术诞生理论上的三大发现确定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理,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

五、简答题1.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浓缩方法。

答: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浓缩方法有青霉素法,D-环丝氨酸,五氯酚法,亚硫酸法,制霉菌素法,脱氧葡萄糖法,过滤法,差别杀菌法。

2.简述夹层培养法进行营养缺陷型菌株检出的原理和步骤。

答:融化分装,冷却至45~50℃,加入菌液,混匀,倾于基本培养基甲板上,待凝固后培养1~2天。

长出菌落后,将长出菌落的地方作好标记。

然后在其上加入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10mi完全培养基,凝固后,培养2—3天,将会在前次没有菌落的地方,生出菌落。

这些新生出的菌落(第2次生长菌落)可能是营养缺陷型。

将其转入完全培养基斜面中保存待测。

3.简述转化的概念及步骤。

设计育种及发酵工艺控制的“五字策略”为进、通、节、堵、出。

4.简述基因工程诞生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答: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确定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理,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

5.简述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浓缩方法及其机理。

答:.营养缺陷型浓缩的方法有:青霉素法,D-环丝氨酸,五氯酚法,亚硫酸法,制霉菌素法,脱氧葡萄糖法,过滤法,差别杀菌法。

前6种化学药物能选择性地野生型,提高缺陷型细胞的分离和检出效率。

过滤法的原理为在基本培养基中,营养缺陷型孢子不能萌发。

将经诱变处理后的孢子,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滤去菌丝,即可淘汰野生型,达到浓缩缺陷型的目的。

差别杀菌法的原理细菌的芽孢较营养细胞耐热。

将经诱变处理的细菌芽孢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野生型芽孢发育成营养体,此时加热至80℃,保温15min,即可被杀死;缺陷型孢子因为仍然保持为芽孢状态而保留下来得以浓缩。

6.简述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的区别。

答: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确定DNA是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理,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基因工程技术上的三大发明:DNA的体外切割与连接技术;基因工程载体的使用;DNA的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outhern转移杂交等技术。

8.简述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一般程序。

答:出发菌→纯化→细胞或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诱变剂处理→中间培养→目的突变菌株分离→初筛→复筛→生产性实验。

9.简述转导的概念及步骤。

答:转导就是利用转导噬菌体为媒介而将供体菌的部分DNA导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步骤:供体目的DNA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噬菌体的分离及与目的基因的连接;转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