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文学常识
B. “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 C. “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D. “禊事”是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
A [解析] 应为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1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解析]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
考点技法精讲
14.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隋唐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B. “汤镬” 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指用煮着滚水的无足大鼎来烹煮罪人。 C. “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其为
)
A. 蜉蝣是一种小飞虫,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人们常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B. 古代打井至深处时地下水呈黄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
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C. 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 D.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变徵、羽五个音级。
C. 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D.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 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B [解析] 《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中的“幸”是指皇帝对妻妾的宠幸。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19.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引宾客上殿。
D.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南 面北,再次是坐北面南。
D [解析] 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考点技法精讲
1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伏惟”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考点技法精讲
1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 “床”在古代也指一种简易的坐具,小得只能坐一个人。
C.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史称“和亲”。
A [解析] “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考点技法精讲
6.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B. “爵”,爵位。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 伯低一等。
A. “迁”意为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
王侯、皇帝的青睐。
C. “迁谪”谓官吏因犯罪被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 是升职。 D. “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
C [解析] “左迁”是降职。
C. “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外还有朔、望
等。 D. 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 山北为“阴”。
B [解析] “‘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1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
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D. “黔首”,是战国及秦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
D [解析] “黔首”并不是“尊称”。
考点技法精讲
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称屈平为屈原,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B.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操、曹 )
A [解析] 是不喝酒,不吃荤,而非“不吃不喝”。
考点技法精讲
9.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伯仲叔季”是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B.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 “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者(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依次接
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 “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 终成刎颈之交。 D.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 聚的日子。
D [解析] 在古代,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C [解析]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考点技法精讲
1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 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 “黄昏”之前。
字命名的。
C.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而士的死则称为 “不禄”。 D. “单于”是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B [解析] 《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解析] “古人幼时取字”错,应该是“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考点技法精讲
4.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行也”中的“丈人”是前一个意思。 B. 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 )
A. “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
C [解析] 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籍”是项羽自呼 己名。
考点技法精讲
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族”。 B.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
A.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8.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斋戒”是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吃不喝,以示诚心致敬。 B.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
丧五个月。
C.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 帝王的宗庙。
泛指南方地区。
)
A. “百越”,又作“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 B. “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 地区。 C.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D.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 [解析]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考点技法精讲
20.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向黄昏。” B. “连衡”即“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各自同秦国联合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 )
A.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
五刑中最轻的一等。
D. “阡陌”是指在田野上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陌”是指南 北走向的小路。
D [解析] “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15.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B.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
C. “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为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之说。
D. “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职官为“有司”。
B [解析]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考点技法精讲
7.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迁升”“迁谪”。 B. “上卿”是战国时的爵位,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并得到 )
后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C [解析] “书”是指文字读写的识字教育。
考点技法精讲
18.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B.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就是这个意思。 )
A.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
第2讲
文化常识
考点技法精讲
【针对训练】
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尊称皇帝。
)
A. 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前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