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答案:A
2.汉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目的是( )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解析: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 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
答案:B
3.《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D.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D
4.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
书·牛弘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上面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1)问可通过相关史实概括得出。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
第(3)问需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其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基础巩固]
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五经”的流传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汉武帝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儒学得到官方的支持,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D
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分析历史背景,汉武帝想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对策符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
答案:D
3.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
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解析: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
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答案:B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出( )
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
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解析: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5.“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
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
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A、B两项反映的是“为政以德”的思想,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知D项也不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C项是董仲舒为适应西汉大一统的趋势,而提出的建议。
答案:C
7.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董仲舒( )
A.宣扬君权神授B.将儒学神学化
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推崇儒学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的神学化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B
8.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 项正确。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草生矣。
此灾害所由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二:第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是对君主专制的神化;第二,新儒学又有抑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答案:(1)天人感应思想。
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对人君的谴责和嘉奖。
人君受命于天,人不能违背天意;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2)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
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它被汉武帝所接受,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